Comments are closed.
向「老友宅醫」團隊免費諮詢
中風是一種常見且嚴重的健康問題,往往對患者的身體功能和生活質量造成巨大影響。它有著可怕的“三高”: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中風即“腦卒中”,是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嚴重者可發生意識障礙和肢體癱瘓。最常見的兩種類型是腦出血和腦梗死,其中腦梗死約占80%-90%。
四川省人民醫院發佈的科普文章顯示,中風是全球第二大致死病因,中風成為我國致死致殘是關鍵的首要病因,整體發病率世界第一,《中國腦卒中防治報告(2023)》顯示,我國平均每10秒就有1人初發或復發腦卒中,每28秒就有1人因腦卒中離世。40歲及以上人群腦卒中現患人數達1242萬,且發病人群呈年輕化。在我國是致死的“頭號殺手”。
但中風是總被大眾忽視,本文分析一下原因,及中醫在預防方面如何幫助大家。
45歲的黃先生說自己趕火車時感到右腦疼痛,左半邊身體像被掏空了一樣使不上力,起初吉什卡並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第二天一早,昨晚原本工作完就打算上床睡覺的他,竟然莫名其妙地躺在地板上,四肢動不了,嘴巴張不開,眼睛看不清,整個左半邊身體處於麻木的狀態,事實上近83%的患者在第一次出現中風症狀時,都不會想到接下來等待他們的,像會是一場怎樣的頭腦風暴,上一秒還能清晰地感覺到雨水落在臉上,但下一秒就天旋地轉,整個身體像觸電般不受控制地倒下,口歪眼斜,失去對周圍感知能力的同時,也失去生命的尊嚴。
很多人對中風的危險因素和早期症狀缺乏了解,導致未能及時採取行動。
因為沒有節制的長期飲食習慣,經常食用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導致肥胖。加上久坐、缺乏運動、熬夜、吸煙和飲酒。這些不良的生活習慣會使得血管不再光滑,通暢的血液逐漸淤塞。
長期的缺乏睡眠也是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的危險因素,而這些又進一步促成中風的發生。
隨著年齡增長,中風的風險會增加,但許多人認為這是自然衰老的一部分,忽視了預防的重要性。
中風的發病率與年齡增長正相關 40歲以上,呈指數性增加,大約95%的中風發生在45歲以上,2%的中風發生在65歲以上,很多人在潛意識裡 同樣覺得男性更容易中風,其實並不完全準確,根據美國心臟協會中風協會發表的資料顯示︰女性中風的風險比男性高 4%。
有的年輕人知道自己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但是覺得自己還年輕,就沒有理會。平素不檢查、不治療、不聽從醫師建議,或者偶爾檢查一次、吃點藥,就算完成“任務”。正是這樣的漫不經心造成年輕人體質的過早衰退,輕微活動就心慌氣促,熬夜就頭暈眼花。
在中醫角度,中風患者因身體日久內傷,即是長期累積損傷,加上生活過勞或過於安逸、容易情緒波動或大起大落、飲食不節制例如愛吃肥膩、濃味食物,並受外邪所傷,而引致中風病發。患者的臟腑會有陰陽失調的情況。中醫認為當身體的「血隨氣逆(即身體的氣因升降失常而帶來病理變化),肝風內動,夾痰夾火」,就會導致發生突然昏倒、半身不逐等與中風相關的症狀出現。
針灸和推拿可以促進氣血流通,緩解壓力,降低中風的風險。中醫會以針灸療法治療中風,透過針刺激身體經絡上的穴位,達到疏通經絡、醒腦開竅及祛邪扶正的作用,包括針灸頭部穴位來刺激腦神經。或針對患病的肢體進行針灸,達至疏通經絡的作用,改善其活動能力。另外,都有機會在穴位採用艾灸療法,達到溫熱刺激、通經活絡的作用。
中醫強調辨證施治,通過對個體的整體調理,改善身體的陰陽平衡,增強免疫力。
使用中藥如丹參、黃芪等,這些藥物可以促進血液循環,降低血栓形成的風險。
中醫提倡均衡飲食,例如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和全穀類,減少高鹽、高脂肪的食物攝入。
中醫還重視作息調整,鼓勵規律生活、適度運動,保持心理健康。
中風的預防需要全社會的努力,個體也應加強對中風的認識。中醫提供了一系列有效的預防措施,幫助人們維持健康,減少中風的發生率。透過綜合的生活方式改變和中醫的調理,能夠有效降低中風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