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解老人家唔好入院?

為了拆解「老人家一入院就變差」這個香港家庭最痛卻又最不敢說出口的困惑,我們走訪了「老友宅醫」的護士陳姑娘。她在急症室打滾十年,見慣長者被推入病房時還能說笑,兩星期後卻因譫妄、壓瘡、插喉綁手而急速退化;轉戰在宅醫療後,她每天帶著便攜藥箱穿梭唐樓村屋,發現同一個阿婆,在家打針換藥竟能笑住食飯。同一個人,為何在醫院與在家的結局大相徑庭?陳姑娘把病房門後不為人知的隱形風險,逐一攤在陽光下。

在訪問的一開始,我哋跟著陳姑娘的描述想象這樣的場景:

在訪問的一開始,我哋跟著陳姑娘的描述想象這樣的場景:

阿婆患有認知障礙,平時係屋企記性差,但環境熟悉,有家人睇住,幾個鐘餵次水、吃點粥粉麵飯,還能慢慢哄。一旦突然急病要入院,對她來說,是被丟進一個陌生又可怕的戰場。

醫院裡人手緊張,沒法像家裡那樣有人專門來幫阿婆慢慢飲水食飯。她可能呆呆地躺在床上,沒人得閒及時餵她。時間一久,為了維持營養,醫生只能選擇插胃喉、吊鹽水。這對已經糊塗的阿婆來說,身上多出的管子又痛又可怕。陌生的環境、刺鼻的消毒水味、隔壁床隨時響起的急救鈴聲,都讓她極度恐慌、混亂。她可能想逃走,或是本能地去拔掉身上那些令她不適的管子、氧氣罩…

為了她的安全,也為了治療能進行,最直接的方法可能就是暫時用約束帶固定她的手腳。

「但咁樣綁住,佢郁唔到,瞓得耐,又冇人得閒及時幫佢換片啲屎尿焗住佢啲皮膚,好快就會腌爛!尤其係老人家,佢哋自己落唔到床、又唔識自己去廁所,覺得唔舒服或者混混沌沌,可能會自己搞個尿片。咁樣法,醫護見到,好自然會覺得佢『玩屎玩尿』、『意識混亂』、『唔合作』結果呢?轉個頭,阿婆對手俾人綁得仲實、綁得仲耐! 」家人看著好心疼,卻又無能為力。

「其實老人家在失智失能的過程中,就好似行緊一條落斜嘅路(圖1),但中途會遇到啲好跣嘅位,令佢哋突然仆得好傷,甚至冇得返轉頭。這類患者的身體與自理能力,會隨著時間像緩坡一樣慢慢往下掉(大腦深層功能逐漸衰退)。但這條下坡路並不平穩——突然一場大病,像肺炎或中風,就可能讓他們健康急轉直下,跌得更深、更重,甚至有可能面對死亡。尤其當需要緊急送院時,陌生的環境、治療的壓力,反而可能成為壓垮健康的最後一根稻草,讓狀況急劇變差,甚至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一、基礎護理缺口揭四大隱形殺手

風險一
壓瘡預防難落實:住院長者28%生壓瘡?

「醫院張防壓瘡氣墊?排緊隊等三日啦!這情況確實存在。」壓瘡設備需求大,有時需輪候。根據港復康會數據顯示,住院逾兩週長者壓瘡發生率達28%,醫管局2022年公院新增3,412宗壓瘡個案。公立醫院護士需照顧多位病人,難以完全執行國際翻身標準。對活動受限的長者而言,住院期間壓瘡風險確實較高。「公立醫院護士一人對20床,邊可能跟足國際標準每2小時轉身?」

上個月我探李伯,佢個仔激動show相:「阿爸入醫院前屁股光溜,出院多咗個拳頭咁大嘅窿!」你話家屬點唔心噏?

風險二
約束帶綁走尊嚴,更綁走半年肌肉量

「姑娘!我阿媽成晚喊話要返屋企!」認知障礙嘅陳太一入院就恐慌拔喉。急症室舊同事偷偷同我講:「冇計啦人手緊,唯有落約束帶…」原來為降低跌倒風險,部分長者在住院期間可能會被暫時限制活動。然而理大研究指出,「保護性約束」可能增加譫妄風險,且長期臥床48小時相當於肌肉流失半年,同時會導致復健期延長。

風險三
脫水風險易被忽視?35%長者面臨脫水風險

「阿媽投訴成日冇水飲,姑娘話吊緊鹽水唔使飲?呢類投訴收到手軟。試過有個伯伯脫水抽血結果似腎衰竭,差啖要洗腎,好在屋企人堅持接返屋企飲水…第二日指數正常返!吊鹽水根本取代唔到真水!」調查發現,35%住院長者曾經有脫水跡象。

風險四
白袍恐懼症!綁一次手惡夢半年

「阿妹啊,我晚晚夢見俾人綁住隻手,驚到瀨尿…」肺炎康復嗆張婆婆,出院三個月仍不敢覆診。

港大研究實證:住院令長者焦慮憂鬱風險增3倍,認知障礙者尤甚。原因包括:

  • 環境衝擊:急救鈴聲、消毒水味、陌生儀器加劇混亂
  • 尊嚴困境:匆忙更衣換片缺乏隱私「姑娘趕時間換片,成棚人睇住我光脫脫…」79歲陳伯哽咽
  • 約束陰影:威院數據顯示,42%受約束長者出院後出現創傷反應

「醫療系統每日面對巨大壓力,醫護已拼盡資源救人。問題不在『人心』,而在『制度』與『資源分配』。若有更多選擇,長者同家屬都唔一定要捱住痛苦行落去。」

二、陳姑娘揭體制困局:三大惡性循環鏈

1.護理人力崩壞:1:20懸殊照顧比

醫管局年報顯示,護士流失率連續三年超10%,前線人均照顧20床。陳姑娘坦言:「我親眼見證夜班護理師獨力應對20床長者,基礎護理時間被壓縮到每床不足8分鐘。連協助飲水、定時翻身這些基本幹預都難以落實。」

「醫療系統每日面對巨大壓力,醫護盡力照顧每位病人,但未必能提供最適合佢哋的照護節奏。」在極度壓力下,醫護被迫優先處理危急狀況,基礎護理被犧牲。長者得不到足夠照顧,健康惡化,反覆入院或延長住院,進一步加劇系統負擔,形成惡性循環。根據港大研究顯示這直接導致22%長者30天內再入院,未完全康復即出院為主因。

2.制度僵化之痛:安全指引反成健康威脅

「家屬自帶醫學級防壓瘡氣墊竟被拒用,只因『未列入醫院採購清單’,等層層審批通過時,傷口往往已進展到三期以上。」家屬指責醫院所有事都講指引,完全保護自己,並非以病人為先。陳姑娘指出,其實龐大的醫療系統在追求效率與風險管控時,對個別需求難以作出彈性調整,難免在人性化照顧上有所缺失。

3.斷裂的出院銜接:未癒即歸有風險

醫院有需騰出床位接收新症的現實壓力,這導致長者常在未完全康復、或居家支援網絡(如照顧者培訓、社區服務接合)未準備妥當下出院。「曾經有個案係一個心臟衰竭病人晨間被評估『穩定出院』,午間即因急性肺水腫返送ICU。」 審計署報告指出:公立醫院病床週轉率高達95%,但社區支援服務銜接空窗期平均達72小時,這正是22%再入院率的關鍵成因。

「老人家唔想入院,作為子女我們應該點做?好多人問過我呢個問題。其實長輩對醫院的恐懼與抗拒,強行送院會造成更大身心傷害。」子女的兩難在於:如何平衡醫療需求與長者的意願尊嚴?

四級幹預體系:從急診室到客廳的醫療革命

1. 在宅住院:

無縫銜接醫院治療,例如穩定期的肺炎、尿道感染、靜脈注射、傷口處理等原需短期住院的狀況,由專業團隊攜帶設備(如便攜超聲波、氧氣機)在患者家中提供密集治療。令到長者在自家舒適環境中,獲得住院級醫療照護。醫院出院後直接銜接居家康復計劃,避免過渡期風險。

2. 在宅急症:

即時介入可控重症,例如為感染性急症(如肺炎、尿道感染)提供居家抗生素注射。在肺功能穩定期(如慢性心衰竭、肺水腫)透過監測設備與藥物調整居家管理。

3. 及時轉介:

治療期間若病情仍未向好,即時安排轉介入院或私家醫院

4. 護理缺口填補:

「叫極冇人換片,等到生壓瘡先送院」、「姐姐唔識睇呼吸機,次次要衝急症室…AngelCare就可以解決!」透過程式工人姐姐可以記錄長者維生指數(血壓、血氧、體溫等),執行標準轉身及體位擺放預防壓瘡,將關鍵數據實時傳送供醫生遙距監察,必要時調整治療方案,用專業填補居家盲點,大幅降低不必要送院風險。

在宅醫療的一個願景是幫助老人家由失智失能到最終離世的過程

實現 自尊 自主 熟悉環境

在宅醫療並非否定住院價值。當長者出現急性心肌梗塞、中風、嚴重創傷等危及生命的狀況,入院治療仍是不可替代的選擇。關鍵在於區分「必要入院」與「非必要入院」——例如穩定期感染、慢性病控制、術後復健等,透過專業團隊到宅服務,既能滿足醫療需求,又可減少長者因環境陌生引發的譫妄、壓瘡等「住院併發症」。更重要的是,在緊急治療後盡快銜接「在宅住院」,讓長者於康復階段回到熟悉環境,既能降低院內感染風險,亦能加速身心復原。

常見問題

住院環境陌生且高壓,易誘發混亂行為(如拔喉管、試圖離床),醫護為安全常使用約束帶限制活動,導致肌肉加速流失、壓瘡風險飆升。研究顯示,約束更可能加劇譫妄症狀,出院後自理能力比入院前更差。在宅醫療透過熟悉環境與個人化護理,可減少此類創傷性風險。

是的!團隊攜帶便攜超音波、抗生素注射設備到宅,結合遠端監測生命徵象(如血氧、體溫),由醫師遠距會診調整治療。適用於穩定期感染症、慢性病急性發作(如心衰竭),若病情惡化則即時轉介入院。

公院護患比高(1:20),難執行每2小時翻身指引。香港復康會數據指住院逾2週長者壓瘡率達28%。在家則可結合:

  • 科技輔助:如AngelCare App設翻身提醒,外傭依指示操作。
  • 防壓設備:政府資助租借減壓氣墊(社區券適用)
  • 護士到診:定期檢視高風險部位,指導減壓技巧。

研究顯示居家環境壓瘡發生率趨近於零。

可善用兩大支援系統:

  1. 培訓外傭:如「宅天使」App內置影片教學(導尿、拍痰技巧),搭配線上醫護即時指導。
  2. 銜接社區服務:
    • 離院支援計劃:賽馬會「回家易」提供4週住宿復健,訓練自理能力
    • 照顧者津貼:基層家庭照顧者月領$3000,減輕經濟壓力
    • 社區券租器材:輔助科技產品納服務券範圍(月付$4,290起)

總 結

隨著人口老化,對於行動不便、體弱或渴望留家的長者,傳統住院模式往往伴隨身心創傷風險。「住院唔一定唔好,但唔係唯一選擇。了解更多照護方式,係為家人多一條退路、多一份尊嚴。」選擇「在宅醫療」,是選擇讓長者在自己鍾愛的小天地中,擁有更安全、舒適、有尊嚴的生活品質,是從根本上回應「點解老人家唔好入院」的深切關懷。

【中風預防】致死致殘的頭號殺手,中風為什麼總被忽視

中風是一種常見且嚴重的健康問題,往往對患者的身體功能和生活質量造成巨大影響。它有著可怕的“三高”: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中風即“腦卒中”,是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嚴重者可發生意識障礙和肢體癱瘓。最常見的兩種類型是腦出血和腦梗死,其中腦梗死約占80%-90%。
四川省人民醫院發佈的科普文章顯示,中風是全球第二大致死病因,中風成為我國致死致殘是關鍵的首要病因,整體發病率世界第一,《中國腦卒中防治報告(2023)》顯示,我國平均每10秒就有1人初發或復發腦卒中,每28秒就有1人因腦卒中離世。40歲及以上人群腦卒中現患人數達1242萬,且發病人群呈年輕化。在我國是致死的“頭號殺手”。

但中風是總被大眾忽視,本文分析一下原因,及中醫在預防方面如何幫助大家。

個案分享

45歲的黃先生說自己趕火車時感到右腦疼痛,左半邊身體像被掏空了一樣使不上力,起初吉什卡並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第二天一早,昨晚原本工作完就打算上床睡覺的他,竟然莫名其妙地躺在地板上,四肢動不了,嘴巴張不開,眼睛看不清,整個左半邊身體處於麻木的狀態,事實上近83%的患者在第一次出現中風症狀時,都不會想到接下來等待他們的,像會是一場怎樣的頭腦風暴,上一秒還能清晰地感覺到雨水落在臉上,但下一秒就天旋地轉,整個身體像觸電般不受控制地倒下,口歪眼斜,失去對周圍感知能力的同時,也失去生命的尊嚴。

中風被忽視的原因?

1. 認知不足

很多人對中風的危險因素和早期症狀缺乏了解,導致未能及時採取行動。

2. 不良生活習慣

因為沒有節制的長期飲食習慣,經常食用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導致肥胖。加上久坐、缺乏運動、熬夜、吸煙和飲酒。這些不良的生活習慣會使得血管不再光滑,通暢的血液逐漸淤塞。

3. 熬夜耗竭精氣神

長期的缺乏睡眠也是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的危險因素,而這些又進一步促成中風的發生。

4. 年齡及性別錯誤認知

隨著年齡增長,中風的風險會增加,但許多人認為這是自然衰老的一部分,忽視了預防的重要性。

中風的發病率與年齡增長正相關 40歲以上,呈指數性增加,大約95%的中風發生在45歲以上,2%的中風發生在65歲以上,很多人在潛意識裡 同樣覺得男性更容易中風,其實並不完全準確,根據美國心臟協會中風協會發表的資料顯示︰女性中風的風險比男性高 4%。

5. 年輕人對自己的身體過分“自信”

有的年輕人知道自己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但是覺得自己還年輕,就沒有理會。平素不檢查、不治療、不聽從醫師建議,或者偶爾檢查一次、吃點藥,就算完成“任務”。正是這樣的漫不經心造成年輕人體質的過早衰退,輕微活動就心慌氣促,熬夜就頭暈眼花。

中風先兆

  • 面部不對稱
    笑的時候一側臉下垂,無法正常移動。
  • 肢體無力
    一側手臂或腿突然無法使用,或感到麻木。
  • 語言障礙
    說話不清楚,或無法理解別人的話。
  • 視力問題
    其中一隻眼睛視力模糊或失去視力。
  • 頭痛
    突然出現劇烈頭痛,無法解釋的原因。
  • 平衡和協調困難
    突然感到眩暈或失去平衡,行走困難。

中醫的預防中風方法

在中醫角度,中風患者因身體日久內傷,即是長期累積損傷,加上生活過勞或過於安逸、容易情緒波動或大起大落、飲食不節制例如愛吃肥膩、濃味食物,並受外邪所傷,而引致中風病發。患者的臟腑會有陰陽失調的情況。中醫認為當身體的「血隨氣逆(即身體的氣因升降失常而帶來病理變化),肝風內動,夾痰夾火」,就會導致發生突然昏倒、半身不逐等與中風相關的症狀出現。

1. 針灸和艾灸療法

針灸和推拿可以促進氣血流通,緩解壓力,降低中風的風險。中醫會以針灸療法治療中風,透過針刺激身體經絡上的穴位,達到疏通經絡、醒腦開竅及祛邪扶正的作用,包括針灸頭部穴位來刺激腦神經。或針對患病的肢體進行針灸,達至疏通經絡的作用,改善其活動能力。另外,都有機會在穴位採用艾灸療法,達到溫熱刺激、通經活絡的作用。

2. 辨證施治

中醫強調辨證施治,通過對個體的整體調理,改善身體的陰陽平衡,增強免疫力。

3. 中藥調理

使用中藥如丹參、黃芪等,這些藥物可以促進血液循環,降低血栓形成的風險。

4. 飲食調整

中醫提倡均衡飲食,例如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和全穀類,減少高鹽、高脂肪的食物攝入。

5. 生活方式改變

中醫還重視作息調整,鼓勵規律生活、適度運動,保持心理健康。

預約中醫上門診療程式

  1. 初步評估患者情況:提供患者病歷及現況。
  2. 預約上門中醫。
  3. 中醫上門後對患者評估,上門診症後,設定治療方案。 接著,跟據情況選擇針灸、按摩、導引、拔罐、刮痧、砭石等適當治療方法等。配合藥膳或者中藥進行調理。

總 結

中風的預防需要全社會的努力,個體也應加強對中風的認識。中醫提供了一系列有效的預防措施,幫助人們維持健康,減少中風的發生率。透過綜合的生活方式改變和中醫的調理,能夠有效降低中風的風險。

【在宅醫療】如何幫到漸凍人症患者︰
AngelCare的應用

一、什麼是漸凍症?

隨著醫療理念的進步和政策的支持,「在宅醫療」逐漸興起,此模式對於漸凍症患者及其家庭而言,不僅解決了亟待滿足的全天候醫療需求,更深入提供了個性化多層次的日常護理需求,並在疾病末期守護了患者的尊嚴與賦予家人身心靈支持。本篇主要講述由老友宅醫團隊研發的科技工具——AngelCare宅天使如何應用於在宅醫療,為漸凍人症患者及其家人帶來福祉。

二、在宅醫療的科技賦能:AngelCare整合照護網絡

漸凍症患者除醫療需求外,日常護理缺口(如翻身拍背、壓瘡預防、輔具操作)更是家屬痛點。香港勝在有姐姐(外籍看護),照顧率達72%,然多大部分外傭專業技能不足,AngelCare 宅天使作為照顧者專用 APP,整合醫療需求、護理需求、協作需求和其他需求,將碎片化照護轉化為系統化執行流程,驅動外傭精準落實每項任務,從根源提升品質與患者安全。

附:香港主要家居照顧服務機構資訊

機構名稱 服務對象 服務內容 收費模式 服務區域 聯絡方式
東華三院 輪候資助院舍或經評估的嚴重殘疾人士,包括肢體傷殘、智障人士及家屬 個人照顧、接送服務、物理/職業治療康復訓練、護理服務 每月上限988(全套) 或按次收費按次收費(每小時33起) 香港中西南區、離島、東區及灣仔 2803 2103
循道衛理楊震社會服務處 符合資格的嚴重肢體殘障人士及照顧者39 居家復健訓練、護理服務、輔具使用指導 個人照顧每小時33 物理治療每次51(45分鐘) 九龍城、油尖旺、深水埗及將軍澳(坑口除外) 2337 9966
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 需長期居家護理的嚴重殘疾人士(如脊髓損傷、漸凍症患者) 護士到診、疼痛管理、呼吸機護理支援 護理服務每次42(45分鐘) 復健訓練每小時33 觀塘、黃大仙區 3996 8515
香港耀能協會 嚴重肢體傷殘、腦癱患者及家屬 居家環境安全改造、吞嚥訓練、關節活動度維持計劃 按服務類別收費(例如家居改造評估$945/小時) 沙田、大埔、北區、西貢及將軍澳坑口區 2602 8900
保良局 新界區嚴重殘疾人士,包括需呼吸機依賴或長期臥床患者 綜合照顧(含物理治療、營養指導、情緒支援)及緊急醫療轉介 每月988(全套)個別服務收費(如護士到診42/次) 荃灣、元朗、天水圍 2486 3888
鄰舍輔導會 肢體傷殘、多重障礙人士及照顧者 居家復康運動、壓瘡預防護理、輔具租借 護理服務每次33 物理治療51/次 屯門、葵涌、青衣 2618 0411
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計劃(保良局) 60歲以上長者及殘疾人士(需符合社區券資格) 復康運動(由物理治療師提供)、護理服務、家居安全評估 分級收費(如物理治療945/小時,護理服務909/小時) 屯門、元朗區 9310 0867
路向四肢傷殘人士協會 四肢傷殘人士及家屬(側重社區融入支援) 輔具應用培訓、心理輔導、照顧者喘息服務 會員免費(非會員按活動收費) 全港(主要透過線上支援) 網站:4limb.org

機構名稱服務對象服務內容收費模式服務區域聯絡方式
東華三院輪候資助院舍或經評估的嚴重殘疾人士,包括肢體傷殘、智障人士及家屬個人照顧、接送服務、物理/職業治療康復訓練、護理服務

每月上限988(全套)

或按次收費按次收費(每小時33起)

香港中西南區、離島、東區及灣仔2803 2103
循道衛理楊震社會服務處符合資格的嚴重肢體殘障人士及照顧者39居家復健訓練、護理服務、輔具使用指導

個人照顧每小時33

物理治療每次51(45分鐘)

九龍城、油尖旺、深水埗及將軍澳(坑口除外)2337 9966
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需長期居家護理的嚴重殘疾人士(如脊髓損傷、漸凍症患者)護士到診、疼痛管理、呼吸機護理支援

護理服務每次42(45分鐘)

復健訓練每小時33

觀塘、黃大仙區3996 8515
香港耀能協會嚴重肢體傷殘、腦癱患者及家屬居家環境安全改造、吞嚥訓練、關節活動度維持計劃按服務類別收費(例如家居改造評估$945/小時)沙田、大埔、北區、西貢及將軍澳坑口區2602 8900
保良局新界區嚴重殘疾人士,包括需呼吸機依賴或長期臥床患者綜合照顧(含物理治療、營養指導、情緒支援)及緊急醫療轉介每月988(全套)個別服務收費(如護士到診42/次)荃灣、元朗、天水圍2486 3888
鄰舍輔導會肢體傷殘、多重障礙人士及照顧者居家復康運動、壓瘡預防護理、輔具租借

護理服務每次33

物理治療51/次

屯門、葵涌、青衣2618 0411
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計劃(保良局)60歲以上長者及殘疾人士(需符合社區券資格)復康運動(由物理治療師提供)、護理服務、家居安全評估分級收費(如物理治療945/小時,護理服務909/小時)屯門、元朗區9310 0867
路向四肢傷殘人士協會四肢傷殘人士及家屬(側重社區融入支援)輔具應用培訓、心理輔導、照顧者喘息服務會員免費(非會員按活動收費)全港(主要透過線上支援)網站:4limb.org

總 結

在香港,漸凍症患者可以透過「在宅醫療」實現全病程守護:慢性病居家管理、急性併發症在宅住院、科技整合照護,大幅降低非必要住院與感染風險。這不僅是醫療模式的革新,更是對生命自主的尊重。即使軀體困於方寸之地,心靈仍能擁抱生活的溫度。

參考來源:
  1. https://www.healthyd.com/ articles/ body/香港首個漸凍人症資料庫-發病年齡-原因-存活期    >>連接
  2. 協會建資料庫掌握漸凍人症患者情況促設專科門診協助- RTHK  >>連接
  3. 全港首個漸凍人症資料庫發布約半數患者僅餘9個月>>連接
  4. swd.gov.hk/storage/asset/ section/ 1229/tc/Subv_SAMPLE FSAs 2015/Rehabilitation Services/Sample FSA of HCS_TC.pdf >>連接
  5. https://www.hkcd.com/hkcdweb /content/2023 /08/13/ content_8594629.html>>連接

【在宅醫療】如何幫到漸凍人症患者︰
在宅急症

一、什麼是漸凍症?

漸凍症患者的尊嚴善終,需依賴在宅醫療(慢性病和長期照護)→在宅住院(急性病的居家住院替代方案)→在宅急症(急症的短期居家急診治療) 的無縫串聯。本篇為你詳解在宅住院的具體實施模式,在宅急症照護如何透過分級響應機制,為漸凍人症患者搭建黃金救援網絡,並解析簽訂預設醫療指示對患者末期守護的重要性。

二、在宅急症:漸凍症患者的黃金救援網絡

在宅急症是在宅住院的一種具體實施模式,針對急性感染症(如肺炎、尿道炎),由多專業團隊到宅提供短期強化治療(6-14天),含床邊檢驗、抗生素注射與遠距監控,降低住院成本與感染風險。

漸凍症患者因呼吸肌麻痺、咳痰能力喪失,突發性呼吸衰竭與感染風險極高。當發生「痰堵窒息」「血氧驟降」或「吸入性肺炎」時,傳統送急診需耗時搬運(擔架床+輪椅的士),可能錯過黃金救援時間。老友宅醫團隊透過分級響應機制,實現「居家即急診」的關鍵介入:

1. 上門處理:

需要專業人員實地處置的情況,安排合適的醫護到宅治療

2. 遙距診症:

非緊急情況可提供視訊教學或藥物配送

3. 轉介入院:

經醫師上門或者視像評估,判定必須住院者,可安排進入公立醫院,也可聯絡駐院醫師協調入住有意向的私家醫院。並安排「非緊急救護運送」由住家直送病房,而毋需進入急診室。

入院潛在風險

對失能或認知障礙患者(如漸凍症、失智症),傳統入院雖能治療急性病症(如肺炎),卻因公立醫院人力短缺及環境限制,衍生嚴重照護缺口:基礎護理缺失(如延誤翻身導致壓瘡、未定時換尿片引發泌尿道感染),認知障礙者更因環境劇變產生譫妄或焦慮,加上防跌約束措施加速肌肉萎縮與關節僵硬,患者往往陷入「入院尚能行走、出院臥床失能」的惡性循環。

醫療系統性缺口使住院成為雙面刃。而在宅急症照護模式在提供遠距指導的同時,同步安排醫生出動,必要時並轉介入院,實行「治療急性病症」與「維持生活品質」並行的策略,出院時直接銜接居家醫療團隊接管復健,最大限度保障患者的尊嚴與生理功能完整性。

漸凍症患者的呼吸衰竭多屬神經性退化,非感染引發時,過度插管反而加速病情惡化。

為什麼漸凍症更需要「在宅急症」?

1. 移動風險排除:

患者外出就醫需動用擔架床+輪椅的士(平均耗時3小時),搬運過程可能加重呼吸窘迫。

2. 感染鏈切斷:

醫院急診室充斥多重耐藥菌,免疫低下的漸凍症患者感染MRSA風險高達常人的5倍。

3. 預設醫療指示執行:

當患者簽署DNR(不施行心肺復甦),在宅團隊以舒適照護替代侵入急救,落實善終權。

三、在宅醫療的末期守護:預設醫療指示

為什麼要簽署預設醫療指示?

漸凍症患者可以簽署「預設醫療指示」(DNR),即明確侵入性急救。這不僅可避免無效急救,更確保患者能在家中在親人的陪伴下安詳離世。若患者未曾在政府醫院簽署DNR,在宅醫療團隊可協助上門補簽,簽署後,團隊不再施予心肺復甦(CPR),只會使用藥物減少氣促與不適,防止衰弱患者承受插喉、電擊等痛苦。醫生確認死亡後簽發死因證明書,由殯儀館七人外型車代替傳統靈車(低調輪椅),直抵住所低調運送遺體  。

簽署預設醫療指示有什麼意義?

對患者:

避免入院搶救,可以留在熟悉環境中,沒有醫療器械束縛,以自主尊嚴畫下句點

對家屬:

親手參與基礎照護(擦拭、更衣),實現無遺憾道別

對社會:

節省急診與ICU資源

總 結

在香港,漸凍症患者可以透過「在宅醫療」實現全病程守護:慢性病居家管理、急性併發症在宅住院、科技整合照護,大幅降低非必要住院與感染風險。這不僅是醫療模式的革新,更是對生命自主的尊重。即使軀體困於方寸之地,心靈仍能擁抱生活的溫度。

參考來源:
  1. https://www.healthyd.com/ articles/ body/香港首個漸凍人症資料庫-發病年齡-原因-存活期    >>連接
  2. 協會建資料庫掌握漸凍人症患者情況促設專科門診協助- RTHK  >>連接
  3. 全港首個漸凍人症資料庫發布約半數患者僅餘9個月>>連接
  4. swd.gov.hk/storage/asset/ section/ 1229/tc/Subv_SAMPLE FSAs 2015/Rehabilitation Services/Sample FSA of HCS_TC.pdf >>連接
  5. https://www.hkcd.com/hkcdweb /content/2023 /08/13/ content_8594629.html>>連接

【在宅醫療】如何幫到漸凍人症患者︰
常見併發症的處置

一、什麼是漸凍症?

當漸凍症進入中後期,反覆併發症成為最大挑戰。此時公立醫療雖提供基礎跟進,但面對突發感染、呼吸危機或假日空窗,家屬往往被迫頻繁送急症。可以透過「在宅住院」模式,將醫院級處置帶進家中。

二、在宅住院的急性處置:常見併發症

在宅住院是指將急性住院治療移轉至家中,由醫護團隊提供接近醫院水準的治療,執行如抽血、靜脈注射、傷口處理等醫院級處置,適用於病情穩定但需密集治療者。

常見併發症的居家處置︰避免不必要的入院

漸凍症是一種病因未明的進行性神經退化疾病,其核心病理在於控制肌肉的運動神經元不可逆地壞死。隨著神經元死亡,大腦下達的指令無法傳遞至肌肉,導致全身隨意肌(包括呼吸肌、吞嚥肌、四肢肌肉)逐步萎縮、無力與失協調。這一根本病變直接引發多系統嚴重併發症。為延緩併發症惡化,「在宅住院」模式針對各併發症提供居家處置:

三、案例分享

60歲的陳先生在2024年6月開始出現呼吸功能惡化,在浸會醫院更換過胃喉,到12月已高度依賴呼吸機時,呼吸道醫生和腦神經科醫生建議氣切手術,否則肺炎有機會插喉,進入ICU。但病人感到極度不適,並多次表示「不希望開氣孔手術,亦不想再插喉治療」,不希望再入公立醫院。家人咨詢老友宅醫團隊後,決定啟動「在宅住院」計劃。

案例中的陳先生某夜血氧驟降至85%,家屬緊急聯絡團隊後,醫生攜帶攜帶式血氧監測儀與非侵襲性正壓呼吸器到宅。透過:
  • 分析呼吸機數據,調整EPAP(呼氣正壓)參數
  • 給予霧化支氣管擴張劑(如Salbutamol)
  • 指導家屬「搖擺式拍背法」促進痰液排出
  • 2小時內血氧回升至93%,成功避免插管
  • 全程處置於宅完成,避免氣管插管及ICU住院

「老友宅醫」FB 用家案例

總 結

在香港,漸凍症患者可以透過「在宅醫療」實現全病程守護:慢性病居家管理、急性併發症在宅住院、科技整合照護,大幅降低非必要住院與感染風險。這不僅是醫療模式的革新,更是對生命自主的尊重。即使軀體困於方寸之地,心靈仍能擁抱生活的溫度。

參考來源:
  1. https://www.healthyd.com/ articles/ body/香港首個漸凍人症資料庫-發病年齡-原因-存活期    >>連接
  2. 協會建資料庫掌握漸凍人症患者情況促設專科門診協助- RTHK  >>連接
  3. 全港首個漸凍人症資料庫發布約半數患者僅餘9個月>>連接
  4. swd.gov.hk/storage/asset/ section/ 1229/tc/Subv_SAMPLE FSAs 2015/Rehabilitation Services/Sample FSA of HCS_TC.pdf >>連接
  5. https://www.hkcd.com/hkcdweb /content/2023 /08/13/ content_8594629.html>>連接

【在宅醫療】如何幫到漸凍人症患者︰
在宅醫療的介入

一、什麼是漸凍症?

漸凍症(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是一種逐漸剝奪患者運動能力的神經退化性疾病。患者面臨諸多身體和心理上的挑戰,尤其是在中後期階段。

全身好像被冰漸漸凍結,最終會喪失呼吸的能力,因呼吸衰竭離世——這是漸凍人症患者面對的殘酷現實。2014年「冰桶挑戰」風靡全球,讓大眾開始關注漸凍人症(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患者。然而當熱潮退去,香港約200名患者仍面臨嚴峻現實:確診平均需時近1年、看過4名醫生、進行5次複雜檢查,當三分之二患者已嚴重殘疾時,日常活動能力僅及晚期癌症患者的三分之一。

漸凍症中後期病情特點

1. 嚴重吞嚨困難:

進食易嗆咳,難以吞嚥固體食物。

2. 呼吸困難:

出現胸悶、憋氣,尤其在躺臥時。

3. 情緒困擾:

易出現憂鬱、焦慮等情緒波動。

4. 四肢癱瘓:

幾乎無法活動,無法自主翻身或坐穩,生活完全依賴。

5. 壓瘡:

長期臥床導致皮膚缺血壞死。

二、在宅醫療的介入

家,是漸凍人症患者最渴望停留的港灣。『在宅醫療』的介入,正是將專業醫療資源帶入這個港灣,此模式對於漸凍症患者及其家庭而言,不僅解決了亟待滿足的全天候醫療需求,更深入提供了個性化多層次的日常護理需求,並在疾病末期守護了患者的尊嚴與賦予家人身心靈支持。

然而,要實現患者的尊嚴善終,關鍵在於串聯「在宅醫療」(慢性病與長照)、「在宅住院」(急性病居家處置)、「在宅急症照護」(居家急症應對)這三階段服務。為深入解析此醫療體系如何具體幫助患者及家庭,本系列將分為以下四篇文章闡述:

本文作為首篇,將詳細介紹以居家為中心的在宅醫療服務:
其啟動時機、服務內容與團隊角色,為患者築起第一道堅實的支持防線。

漸凍症患者三個核心需求:

1. 醫療需求:

隨著病情持續進展,患者需要嚴密監控和管理呼吸衰竭(依賴呼吸機、咳痰機)、吞咽困難導致的營養與脫水風險(需管灌喂食)、複雜症狀(疼痛、痙攣、流涎等)以及緊急狀況(如痰堵、呼吸機故障)。在宅醫療能提供專業設備維護、藥物調整和生命體征遠程監測,確保醫療支持的及時性和連續性。

2. 護理需求:

患者自理能力逐漸喪失,需要全方位、高度個性化的日常照護,包括:安全移動/翻身防褥瘡、個人衛生清潔、進食以及環境無障礙改造。在宅住院可靈活配置護理人員和治療師,根據患者失能程度和居家環境,提供量身定制的護理方案和輔具支持。

3. 末期守護:

當疾病進入終末期,重點轉向尊嚴維護與舒適照護。在宅醫療能無縫銜接安寧療護,在家實現:控制末期症狀(呼吸困難、疼痛、焦慮)、落實預設醫療指示(如是否急救)、提供心理支持,讓患者在家人陪伴下,實現“善終”。

在宅醫療的四個特點和優勢:

1. 無縫銜接公家資源:

延續公立醫院治療方案,避免因住院中斷而失去長者醫療券、傷殘津貼等福利。還可以與政府外派團隊(如社康姑娘)共同合作照護,形成「公+私」雙軌保障。

2. 急症居家化:

科技賦能醫療,近九成急症危機可實現居家處理,如靜脈輸液、抗生素注射及抽痰,結合遠程監測,有效分流急診壓力,避免患者前往急診室。

3. 全天候響應:

針對傳統門診空窗時段(夜晚/節假日),由在宅醫療補位。透過即時通訊軟件,提供遙距監察服務。

4. 針對重症疾病:

一些重大疾病患者有頻繁外出覆診的需求。部分患者居所無電梯,需要爬樓梯;坐輪椅患者需要提前預約輪椅的士;長期臥床者則需要使用擔架床,出門就醫極為困難。漸凍症患者由於特殊情況無法在診所就醫,必須前往急診室。這種情況下,可以上門提供專業護理和應急處理,毋需外出。

總 結

在香港,漸凍症患者可以透過「在宅醫療」實現全病程守護:慢性病居家管理、急性併發症在宅住院、科技整合照護,大幅降低非必要住院與感染風險。這不僅是醫療模式的革新,更是對生命自主的尊重。即使軀體困於方寸之地,心靈仍能擁抱生活的溫度。

參考來源:
  1. https://www.healthyd.com/ articles/ body/香港首個漸凍人症資料庫-發病年齡-原因-存活期    >>連接
  2. 協會建資料庫掌握漸凍人症患者情況促設專科門診協助- RTHK  >>連接
  3. 全港首個漸凍人症資料庫發布約半數患者僅餘9個月>>連接
  4. swd.gov.hk/storage/asset/ section/ 1229/tc/Subv_SAMPLE FSAs 2015/Rehabilitation Services/Sample FSA of HCS_TC.pdf >>連接
  5. https://www.hkcd.com/hkcdweb /content/2023 /08/13/ content_8594629.html>>連接

【緊急住宿】醫生上門簽署「安老院住客體檢報告書」

香港社會福利署規定,入住安老院需提交「安老院住客體檢報告書」,證明健康狀況適合入住。報告由醫生簽發,涵蓋健康檢查、傳染病篩查、活動能力、壓瘡風險及認知狀態等內容。本文提供緊急安置流程、體檢有效期、上門資格解析,社署認可院舍申請攻略,並說明替代方案如療養院轉介等。

一、為何需要這份體檢報告?

根據香港社會福利署規定,長者申請入住持牌安老院舍時,需提交《安老院住客體檢報告書》,證明健康狀況適合院舍生活。此報告需由註冊西醫或中醫填寫簽署,涵蓋基本體格檢查、精神狀態及活動能力評估,確保院舍能提供合適照顧。

二、上門體檢的兩類適用情況

  1. 長期院舍安置:
    家人計劃安排長者長期入住安老院,但長者因臥床或行動困難無法到診所體檢。  
  2. 長者緊急住宿:
    經社工轉介的緊急個案,需快速完成體檢以符合入住資格。

三、上門體檢服務的適用對象

若長者符合以下任一條件,可考慮申請醫生上門評估,

  1. 長期臥床,無法自行坐立或轉移;  
  2. 體能狀況虛弱,外出就診風險過高;  
  3. 居住偏遠地區,缺乏接送資源;  
  4. 需緊急處理院舍入住手續,難以在極短時間內預約到診所並完成評估。 

四、上門評估內容

  1. 傳染病篩查:如肺結核等。
  2. 活動能力:翻身、坐立、行走、移位等自理程度。
  3. 基礎健康:血壓、心率、認知能力及精神狀態。
  4. 皮膚狀況:壓瘡風險。
  5. 日常自理:進食、如廁、沐浴需協助程度。

五、服務流程

1

 聯繫並取得長者醫健通資料;

2

醫生評估後簽署安老院住客體檢報告書,若發現健康問題需優先治療,醫生會建議先送院處理再安排入住;  

3

體檢報告完成後,家屬可將報告正本提交給目標安老院,辦理入住手續。

簽署「安老院住客體檢報告書」常見問題

一般為簽署後3個月內,建議確定院舍空缺后再安排評估。

一般個案可於預約後1-2工作天內完成,緊急個案可申請即日處理。

可以。但院舍需確認體檢報告列明的護理需求與其設備及人力匹配。

醫生將建議替代方案(如申請療養院、居家護理服務),或轉介醫院作進一步治療。

總 結

本文旨在簡述服務流程,具體安排以醫生及社署指引為準。如有疑問,建議直接聯絡負責社工或醫療單位查詢最新安排。

參考來源:

 社署長者緊急住宿服務資訊可參考:[社會福利署網頁]

安老院住客體檢報告書

【在宅醫療】香港長者覆診新方案
上門診症視像診症免出門

在香港,長者們出門看病的過程往往充滿艱辛與不便。從清晨早起,到奔波於醫院之間,再到漫長的輪候時間,每一次覆診都是一場對他們身心的考驗。對於行動不便的長者來說,上下沒有電梯的舊樓、轉乘輪椅的士的困難、以及醫院裡的擁擠環境,都極易让他们感到疲憊和無助。此外,一些長者因為體弱,在惡劣天氣或人群密集的場所中,還面臨著感染風險、跌倒等安全隐患。面對這些困難,「在宅醫療」的出現或許能為長者們帶來新的解決方向。

香港長者出門覆診三大挑戰

挑戰一:

門診流程耗時半日

真實案例:
李婆婆每次覆診清晨6點出門,返到屋企已下午2點..

根據醫管局《年度統計報告》顯示,普通科門診平均輪候時間達128分鐘(不計交通)。 據了解,72%照顧者曾因陪診請假被扣薪,以典型覆诊流程为例:

  • 6:00 起床準備
  • 7:15 輪椅的士到場
  • 8:30 到達醫院
  • 11:30 見醫生(約15分鐘)
  • 13:00 離開醫院
  • 14:30 返抵家中
 傳統門診居家醫療
時間成本平均耗時6-8小時最快30分鐘完成
人力成本需2-3人陪同(臥床病人需2-3人搬抬落床)無需人手
交通成本交通費$200+無需外出零成本

 

挑戰二:

體弱患者出門面臨5大風險

  1. 舊樓冇升降機:
    全港逾3,800幢唐樓仍無升降機,搬抬跌倒風險增3倍。
  2. 搬運風險:
    75%照顧者曾因搬抬患者導致肌肉拉傷。
  3. 感染風險:
    醫院交叉感染率較居家高4.7倍。
  4. 天氣影響:
    酷熱天氣下長者出門易誘發心臟病,中暑風險増80%;暴雨期間易滑倒,髖骨骨折康復率僅45%。
  5. 隱私災難:
    臥床患者公開處理失禁,有損尊嚴。

挑戰三:

交通困境

  1. 輪椅的士預約難:全港僅有150輛輪椅的士,繁忙時段等候可能超過2小時。
  2. 車費高昂難以負擔
  3. 非緊急救護車運送有限制
    • 只接醫院轉介
    • 不包上下樓
    • 禁運傳染病患者
    • 需提前3個工作日申請  

可考慮免出門診症方案

方案一:

上門診症減少急症往返

上門診症服務為行動不便人士提供實體醫療支援,由註冊醫護攜帶基礎設備到戶診治,適用於無法外出或交通困難的患者。以下是上門診症可以提供的一些服務:

科別可進行項目適合對象
西醫上門

.處方藥物

.傷口縫合

靜脈注射

.長期臥床
.術後復康
.晚期病患
.體弱多病不便外出者
.需定期輸液/注射治療者
.需專業醫療設備協助(如抽血、導尿)

中醫上門

上門應診

.把脈調理
艾灸
針灸

.亞健康狀態上班族(失眠、腸易激)
.產後調理婦女
中藥配送到宅偏遠地區不方便出門者
中醫遙距諮詢輕症患者、複診調藥者

中醫復康

.針灸
推拿

中風後遺症復健者
護士上門註冊護士注射和靜脈採血監測生命體徵(如血壓、脈搏等)
胃喉尿喉吞嚥困難、失禁患者
監測生命體徵(如血壓、脈搏等)術後或病情不穩者
傷口護士壓瘡褥瘡長期臥床者
靜脈/動脈潰瘍循環不良患者
糖病足糖尿病患者、血糖失控者
專科醫生認知障礙評估、癌痛管理疑似失智、行為異常長者、晚期癌症疼痛者、居家安寧療護患者

 

上門診症的優勢:

  • 精準對接需求:針對臥床者提供導尿、褥瘡護理等居家專項處置
  • 設備支援:醫生上門攜帶專業設備可以確保檢查可靠性
  • 風險管理:即時判斷住院需求,減少非必要急症往返

方案二:

視像診症應對簡單病例

  1. 慢性病覆診:
    高血壓、糖尿病需定期監測的長期病症,透過視像評估病歷及近期數據調整治療方案
  2. 藥物調整咨詢:
    針對用藥後反應(如副作用或劑量不足),遠程指導避免藥物衝突或優化組合
  3. 皮膚症狀評估:
    皮疹、傷口癒合狀況等可經高清影像或手機鏡頭初步判斷,必要時轉介實體檢查

視像診症核心优势

  1. 風險控制:
    減少28%非急需急診。
  2. 用药安全:
    專業指導使藥物錯誤率下降67%。
  3. 隱私保障:
    敏感護理在家處理較安心
  4. 應急轉介:
    可優先安排私家醫院床位
  5. 政府支援:
    部分服務適用醫療券

視像診症與傳統門診費用對比

  傳統門診 視像診症
診金成本 $150 $200
交通成本 $300 $0
時間成本 6小時 15分鐘
總成本 $450+6小時 $200+0.25小時

總 結

在宅醫療正在逐步成為香港長者覆診的新選擇,結合上門診症與視像諮詢,有效應對門診輪候、交通障礙及感染風險等挑戰。專業醫護到戶處理特殊護理需求,視像服務則適用於慢性病藥物管理。此模式在保障長者安全與尊嚴的同時,可以減少長者往返醫療機構的負擔。

【居家照護】了解蛋白針與營養奶

一、蛋白針:癌症患者水腫的關鍵治療

當癌症或其他末期疾病(如漸凍症)或肝硬化導致血液中白蛋白濃度低於3.5g/dL時,血管滲透壓失衡會引發四肢水腫、腹水甚至肺積水。居家靜脈注射白蛋白(俗稱吊蛋白針)能快速提升血清蛋白濃度,配合去水針(利尿劑)使用,可顯著改善腫脹症狀。

蛋白針作用原理

透過靜脈注射人血白蛋白(Human Albumin)補充蛋白質:

1. 滲透壓調節:

每瓶20%濃度白蛋白可吸附18倍水分回血管

2. 代謝支持:

維持細胞膜穩定與營養物質運輸

3. 利尿協同:

注射後24小時內配合呋塞米(Furosemide)等去水針,加速排出組織間液

症狀類型 注射方案 預期改善時間
下肢水腫 白蛋白50ml×2瓶 + 去水針40mg 24-48小時消退
腹水積聚 白蛋白50ml×3瓶 + 利尿劑組合 72小時腹圍縮減3-5cm
肺積液 白蛋白+胸腔引流綜合治療 需配合影像監測調整

注射要點

  1. 劑量控制:每次注射不超過3瓶(總量150ml),避免循環超負荷
  2. 輸注速度:20%濃度需控制在2-4ml/分鐘,防止血管損傷
  3. 療程規劃:每週2-3次連續治療,配合血清蛋白檢測調整

 

二、營養輸液(營養奶)

營養输液,俗稱「打營養針」,因其颜色像牛奶般呈乳白色,也稱之為「打營養奶」。是一種透過靜脈注射,為無法進食或吸收養分的患者直接提供必需營着素以維持生命機能的醫療方式。可根據患者個體需求,在無菌環境下精準調配葡萄糖、胺基酸、脂肪乳及重解質等成分,以提供全面腸外營养支持的器療事業流程。

吊營養奶與吊鹽水有什麼分別?

營養注射(如營養奶)吊鹽水在成分和風險上存在顯著差異。

「吊營養奶」與「吊鹽水」是兩種不同的靜脈輸液治療方式,區別在於成分、用途及適用情況:

 吊鹽水(生理鹽水)吊營養奶(靜脈營養液)
主要成分0.9% 氯化鈉(水 + 電解質)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劑、維生素、礦物質等
功能補充水分、維持電解質平衡提供全面營養(熱量、蛋白質、脂肪等)
滲透壓等滲溶液(與人體體液相近)高滲溶液(需經中心靜脈輸注)
適用情況
  •  脫水(如嘔吐、腹瀉後)
  • 手術中或術後維持血容量
  • 短時間無法進食,但營養需求較低的患者
  • 長期無法經口進食(如腸道功能衰竭、嚴重燒傷
  • 大手術後需腸道休息的患者
  • 嚴重營養不良或吸收障礙
特點短期使用,主要維持體液平衡,不提供熱量或營養長期使用,提供全面營養支持,需嚴格監控代謝指標(如血糖、肝腎功能)
輸注途徑外周靜脈(如手背、手臂)通常需中心靜脈導管(如鎖骨下靜脈)
常見風險局部腫脹、電解質失衡(如過量輸注)感染、代謝紊亂(高血糖、肝損傷)、靜脈炎
監測重點尿量、電解質水平血糖、肝功能、血脂、感染徵兆

此外,營養奶的濃稠質地也容易堵塞血管,需定期更換注射部位,通常每幾日更換一次。相比之下,吊鹽水主要提供水分和電解質,易於被皮下組織吸收,滲漏風險較低,且不易堵塞血管,因此可以持續使用數週而不需頻繁更換注射部位。因此,靜脈營養注射(如營養奶)時,通常會選擇 CVC(中央靜脈導管) 或 PICC(外周置入中心靜脈導管)。

總 結

如果您不確定如何操作,建議尋求專業護理人員的幫助。安全第一,請務必遵循專業指導。

【中風康復】中風康復階段照顧者需了解八大關鍵要點

中風康復是一個漫長且複雜的過程,通常分為四個階段:急性期、亞急性期、恢復期和慢性期。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醫療、照護和情緒支持需求。透過系統性分階段管理,患者和照顧者可以更好地應對康復的挑戰,提升生活品質。

急性期

醫療照護情緒
穩定生命體徵
(血壓/血糖/顱內壓控制)
每2小時翻身防壓瘡

患者:醫療團隊即時病情解釋,消除恐懼

照顧者:建立危機處理SOP,降低無助感

預防二次中風
(抗凝血藥物)
呼吸道管理(防吸入性肺炎)
早期神經評
(CT/MRI影像追蹤)
被動關節活動(防攣縮)

亞急性期

醫療照護情緒
啟動神經重塑治療
(經顱磁刺激)
智能復健排程(結合中西醫時辰理論)

患者:設立「微進步獎勵機制」

照顧者:導入喘息服務,預防照顧倦怠

吞嚥功能訓練
(VFSS評估)
進食安全監控(糊狀食物分級)
痙攣管理
(肉毒桿菌注射)
防跌環境改造

恢復期

醫療照護情緒
精準運動療法
(肌電生物反饋)
生活技能再訓練(穿衣/沐浴模擬)

患者:社交重連支持團體

照顧者:正向溝通訓練,避免過度保護

認知功能重建
(VR情境訓練
)
社區融合計劃(漸進式社交參與)
慢性疼痛管理
(針灸+藥物)
居家安全監測系統

慢性期

醫療照護情緒

長期併發症防控
(深靜脈血栓篩查)

智能健康監測(穿戴式血壓/步態分析)

患者:生命意義重建(興趣培養/志工角色)

照顧者:長期心理支持網絡

復發風險管理
(AI預警模型)
營養週期管理(個性化食療方案)
功能維持方案
(太極/水療)
環境適老化改造

中風復康6個階段

中風後的動作恢復通常呈現一定的規律,美國物理治師布倫斯特龍(Signe Brunnstrom)中風恢復階段理論將動作恢復分為六個階段,從肌肉鬆弛到正常功能恢復,提供了對復康進展的清晰理解。

1. 肌肉鬆弛期

患者無法控制肌肉,肢體軟弱無力。

2. 痙攣開始期

肌肉出現不自主收縮,難以放鬆。

3. 控制恢復期

患者開始能控制部分肌肉群,能稍微移動。

4. 自主活動期

大腦發出正確信號,肌肉開始自主活動。

5. 協調恢復期

動作變得更加協調,患者幾乎恢復正常控制。

6. 正常功能恢復期

患側身體能輕鬆完成複雜且協調的動作。

透過這些階段,治療師可以設定合適的復健活動和目標,幫助患者逐步進步。每個階段都有其特徵和挑戰,了解這些變化有助於患者和家屬調整期待,並有效地進行訓練。

中風復康的8大要點

當患者進入恢復期時,正是中西醫協同發力的黄金時機。中風復康的關鍵在於制定系統化的計劃,需多專業團隊合作,包括物理、職業及語言治療師。

為了滿足廣大患者對中風復康的迫切需求,「老友宅醫」團隊充分運用所學理論,並結合豐富的上門個案經驗,成功獲得特區政府科技券計劃支持,自主研發了一款免費的照顧者專用APP——AngelCare宅天使

AngelCare作為一款專為照顧者設計的提醒工具,就像貼身教練,把治療師的專業計劃變成「喝水吃藥、抬手抬腳」的簡單提醒,還能根據中醫的「早養胃、午養心」原則,在最佳時段提醒做對的訓練,讓復健像吃飯睡覺一樣自然融入生活。

1. 制定復康計劃

多專業團隊合作(物理、職業及語言治療)是中風康復的基礎。

提供了自定義提醒功能,可為不同類型的復康活動設置定時提醒,確保患者按時進行各項復康訓練。

2. 調整飲食習慣

中風患者應多吃蔬果和全穀,減少紅肉和蛋黃,控制不健康脂肪,穩定血壓和膽固醇。

攝入排出任務,幫助患者建立規律的飲食習慣,亦有助於營養師評估和調整飲食方案,預防二次中風。

3. 適度運動

適當的阻力訓練可改善肌力和耐力,運動應在專業指導下進行,逐步增加運動量。

設置每日運動提醒,記錄運動完成情況,幫助患者保持運動習慣,方便治療師評估康復進展。

4. 堅持服藥

中風患者需要長期服用降血壓、降膽固醇及血液稀釋劑,遵醫囑並定期檢查藥物劑量是康復過程中的重要一環。準確的藥物管理可以有效預防二次中風和控制相關風險因素。

藥物提醒功能尤為強大:不僅可以記錄藥物種類並提供多時段藥物提醒,幫助醫生評估可能的藥物相互作用。及時提醒藥物庫存,避免斷藥風險。

5. 監察血壓

將血壓控制在120/80毫米汞柱以下,是預防二次中風的關鍵。

健康監測能夠設置定時血壓測量提醒,保持監測的規律性。當數值超標時立即提醒照顧者,發現異常提醒介入。

6. 注意心理健康

中風後患者常感沮喪,良好的心理狀態有積極影響,而抑鬱和焦慮則可能阻礙康復。

透過記錄患者每日情緒變化,適當安排放鬆練習或冥想活動,鼓勵患者參與社交活動,減少孤獨感。

7. 善用輔助工具

對行動不便者,使用手杖、助行器或輪椅可提高安全性,而正確使用輔助工具,如檢查輪椅剎車、確認助行器穩定性等成為照顧者難題。

一鍵“找醫護”搵職業治療師上門,提供專業指導,教授輔具操作,提高患者的獨立性,降低跌倒和二次傷害的風險。

8. 投入認知活動

透過腦筋遊戲、解謎或閱讀促進腦部功能,特別適合有記憶或語言障礙的患者。認知訓練可以刺激腦神經元重建連接,幫助恢復受損的認知功能。

特別關注廢用症候群的預防,提供防止肌肉萎縮的專門提醒,如定時變換姿勢、進行被動運動等。

預約中醫上門診療程式

  1. 初步評估患者情況:提供患者病歷及現況。
  2. 預約上門中醫。
  3. 中醫上門後對患者評估,上門診症後,設定治療方案。 接著,跟據情況選擇針灸、按摩、導引、拔罐、刮痧、砭石等適當治療方法等。配合藥膳或者中藥進行調理。

總 結

患中風者的復康之路可是長期的,需要照顧者耐心與毅力,照顧者的支持對患者的恢復至關重要。關鍵要點要牢記:按時協助康復訓練,關注飲食營養均衡,給予心理支持鼓勵。同時,照顧者也需關注自身的身心健康,營造溫馨環境,助力患者早日恢復,重享家庭溫暖。才能更好地陪伴患者走過復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