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老友宅醫」團隊免費諮詢

Masonry Blog Full Width

【新冠肺炎】疫下查詢「在家安寧」較疫前多1倍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查詢及簽署「預設醫療指示」的人數增多。有老人科專科醫生表示,有健康人士因對接種新冠疫苗存憂慮、怕染疫後離世而提早簽署指示,以防在罹患不可逆轉疾病,例如持續植物人狀況時,可拒絕任何維生治療;另有不少個案亦因為公立醫院、安老院舍等限制探訪問題放棄到醫院接受治療,選擇在人生最終章「在家安寧」。

▲ 養和醫院長者醫健主任、老人科專科醫生梁萬福。(養和醫院提供圖片)

養和醫院長者醫健主任、老人科專科醫生梁萬福表示,以往簽署「預設醫療指示」多數為有末期疾病、或患有不可逆轉疾病的患者,有關人士亦可同時簽署「不作心肺復甦術」,預先指明如出現心跳停止時不作心肺復甦術。而自疫情出現,有10至20多名健康的中年人士,因對怕疫苗的副作用和染疫後離世而提早簽署指示,即一旦出現末期病情等情況,可拒絕維持生命的治療。

他指出,養和醫院自2015年起至今,曾為60名病人提供「在家安寧」的服務,惟在疫情之下,公立醫院、安老院舍等設探訪限制,院方在2020年接獲的有關查詢亦較疫情前增多一倍。

梁萬福又難忘一名患有呼吸性疾病的90多歲婆婆的個案,她去年曾因肚痛而入住公立醫院,出院後再因呼吸系統疾病,需到私家醫院接受檢查及治療,惟因婆婆惦記同為90多歲的老伴,亦不想對方因曾外出而增加染疫風險,故向女兒表達想留家治療的心願,在家使用正壓呼吸器以紓緩呼吸困難的症狀,不打算入醫院,亦接受及期望在熟悉地方度過最後時光,及後因病情惡化,她最終在十多名親友倍伴下,安然在家離世。

他表示,「在家安寧」必定是患者與家人的共識下才能圓滿達成,而及早規劃亦可以免爭拗,並為患者作最好的安排及準備。他又直言不少人對「在家安寧」存有誤解,以為病人離世後需要報警處理,而住所亦會變成「凶宅」等。

他解釋指,根據香港法例訂明,醫生須在病人離世前14天內與病人見面,並其離世後24小時內上門證實屬自然死亡,方可為死者發死因醫學證明書,而家屬只要按病人意願預先安排喪禮及殯儀事宜即可,毋須報警,而遺體亦毋須解剖。至於「凶宅」是主要針對死於非命,即是他殺或自殺個案,而大部分年過80的長者能在家中自然死亡,不會構成凶宅因素。

梁萬福指出,由於港府仍未就「預設醫療指示」立法,有不少醫生處理在家離世時,會較為謹慎或擔心有法律後果。他期望有關立例可在2022至23年呈交立法會審議,目標下年可以立法;另盼在「在家安寧」方面可以有更加多的公私營合作,讓有意「在家安寧」的患者可得到私院提供的協助,而私家醫生亦可在基層醫療方面提供有關服務,讓患者可以多一個選擇。

「預設醫療指示」是任何18歲或以上、精神上有能力行事者均可簽署,旨在在罹患末期癌症、持續植物人狀況或出現不可逆轉的昏迷狀況等疾病時,可以拒絕維持生命治療,包括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

原址:【新冠肺炎】疫下查詢「在家安寧」較疫前多1倍-香港經濟日報


「宅醫學堂」學習更多知識→


更多「老友新聞」→

記錄逝者在家離世最後一程

殯葬禮儀師上門護理先人身體 由抹身按摩到送上靈車

另為亡者化妝:因見盡遺憾,所以想幫人好好道別

一個殯葬禮儀師的忙碌日常

今天是個忙不可開交的日子。阿興早上做完身體檢查,準備進殮房做兼職助手。下午趕接著到大圍寶福山,跟他負責的家屬認領遺體及見法醫,公立醫院殮房爆滿,跟他穿梭在紀念館旁設置的一排排臨時儲存遺體的凍貨櫃之間。他邊忙著打電話,邊安撫等待認領先人的親屬。因為剛收到一位在家離世個案家屬Lilia的通知,媽媽早上剛去世了,阿興需要立即改動日程,趕到他們家為先人進行遺體護理。 事情排山倒海傾倒而出,是HOBBYHK創辦人陳培興的日常。阿興除了是位殯儀策劃師,也是位生死教育工作者。禮儀師工作包括協助安排死亡文件、安葬、整個喪禮的事宜,到最後處理先人骨灰等,同時會為先人化妝。

穿保護衣為Covid逝者化妝

今年三月第五波疫情高峰期,醫院實施有限探訪和照顧時段,每天死亡人數過百,突如其來的死亡令很多人無法見到摯親最後一面,或在親人彌留時陪伴或無法舉行理想的喪禮而抱憾終生。「早陣子沒得幫染疫遺體化妝時,有位家屬跟我一起認領媽媽遺體,他看了一會回頭跟我說,不是很肯定那是不是媽媽,一般人未見過一個人離世後模樣,眼睛凸起、口會張開,臉會凹陷,我聽到他們嚎哭,那就是因疫情離世而沒法瞻仰遺容的人,去到殯儀館都一直封棺,在醫院離世時他們隔著玻璃見媽媽最後一面,第二面已是認領遺體。那次挫敗感很大,覺得幫不了他們。」見盡無法善終的遺憾,所以當3月29日有殯儀館願意開放場地,讓因疫情去世的人瞻仰遺容,阿興穿著保護衣戴著面罩,為因疫情去世的人化妝。 「將心比己,讓在世的人見到親人完美一面,他們會釋懷多點。其實我很感恩,覺得自己在災難位置上幫到忙。讓他們看到家人最好的一面,對我來說就是救贖。」在難以善終的時代,令阿興比別人更想做多一步,除了化妝工作,他亦想藉這段日子推動在家離世,即是末期病患選擇在家中自然去世。「在醫院離世,四圍的人都不認識、咳嗽聲、呻吟聲,都會令患者更不適,離開時心裡可能很慌張,又看不到家人,在家中離開,家人卻能由頭到尾陪著你。」

由上門作遺體護理到送上靈車

因為看過一篇阿興撰寫的《在家離世》的文章,Lilia重新連繫上這位同校校友,最後由阿興負責Lilia媽媽臨終前照顧及後事安排。「其實24小時內處理遺體也可以,但家人想有最好環境保存先人身體,所以我一般都盡快趕到。」阿興解釋道,一般人對在家離世的印象是從新聞來,第一印象都是想起「伴屍多天」、一定要送遺體去解剖、有警員上門調查等。其實在家離世在香港亦有合法程序可跟從,如果醫生在14天內見過病人,屆時可簽發死因醫學證明書,不需要報警再將先人送去冷藏或存放遺體的地方,過程中亦毋須驚動法醫。 隨阿興趕至Lilia居所,阿興先為存放在冷氣房間的蔡媽媽進行遺體護理,包括抹身、按摩軀體以防身體變僵硬、塞肛、更換適合放進冷凍櫃的衣物及鞋子。最後為先人戴上帽子、口罩、太陽眼鏡,再以輪椅運送上接體車,如同送家人去看醫生的日常,過程不會驚動鄰居。護理遺體過程中,阿興讓家人為母親梳梳頭、塗抹點面霜,這些集體參與讓大家為親人做最後的事,心意有出口去表達,亦能減少遺憾。

接受生命走到盡頭的勇氣

去年八月一個下午,Lilia發現媽媽腹上有顆凸起來的顆粒,最後被診斷是第四期癌症,過程中看過不同醫生、進行了不同檢查也無法確知癌細胞的源頭。「媽媽病情來得突然、惡化得更突然,我們一直想法是,媽媽不想做任何入侵性化療就不要做,但開始見到她惡化,那刻我們才接觸紓緩治療及在家離世,怎樣從媽媽角度想,如何舒服、平安地度過最後時間。」Lilia跟家姐Vivienne、弟弟Keith憶述,媽媽癌症情況較複雜,發現時情況已不能根治。 「我一開始比較抗拒,我朋友、女友等都在醫院工作,他們出發點是要救人,即使已到生命的晚期,但當親力親為照顧媽媽,就想順從她意願。」Keith本來深信醫院有一切能幫媽媽紓緩的醫院設備,例如遇到肺積水、需要輸血等危急情況,醫院配套都能處理。「那時常在想不知自己是否做錯決定,懷疑自己提供的東西不足夠,我們每過幾天就開會討論,每個決定都在想對不對。微小的日常東西都牽涉很多事情,那種複雜或糾結,很的令人很辛苦。」 當親人生命走到盡頭,應該堅持延長他的壽命,抑或接受自己無能為力無計可施,順從他的意願,把握最後相處日子;照顧者如何分配時間與家人的病情搏鬥、怎樣調整起伏情緒等,都是三姊弟面對的生死課題,每天心理交戰千百回。 「我們有問過『老友宅醫』醫生,有沒有甚麼情況下要送她去急症室,他有分析不同情況,但說了一句:其實媽媽去急症室都是會不適的,只是你看不到她的痛苦。以往固有思想就是有甚麼事就去醫院吧,然而有些事我們終究有共識,就是以媽媽為出發點。」今年3月疫情最嚴重時,蔡媽媽突然發燒,家人無法判斷是因為染疫還是病情惡化,因此送她去急症室。當時醫療系統失控,病重的她未能接受到適當治療,令她特別害怕到醫院,那次經歷過後,家人決定盡可能都順從母親想法,留家治療。「媽媽性格很膽小,在最熟悉地方逗留她會最舒服。留家中有很多人探望她,精神好點就聊聊天,晚上入睡也安心點,醒後有人照料,這些在醫院是做不到的。而且留院有染疫風險,會拖垮整個身體,這種情況下醫生不會讓她出院,就要在醫院去世。」

「老友宅醫」提供晚期照顧服務

阿興介紹了其中一個提供晚期照顧服務的機構「老友宅醫」給他們一家,在醫療設備、上門服務上提供到一定支援。Keith回憶起有晚媽媽上不了廁所,他Google了這情況發現有機會是瀕死的徵兆,那時仍猶疑是否真的可以在家離世,最後透過「老友宅醫」姑娘上門幫媽媽插尿喉及租用製氧機, 機構中有醫生提供及教家人使用平安藥、嗎啡,有問題都會Whatsapp群組回答。醫生每兩周上門會診一次,平日亦能媽媽視象視診。家人另外透過紅十字租用輪椅、協助洗澡等儀器;靈實醫院的家居支援部提供餵食教學,同時提供社工服務,關顧媽媽和照顧者情緒。 家人同時透過阿興介紹,請了位照顧者看顧媽媽,除了照料三餐、換片等工作,最想是有人陪她聊天。原本在公立醫院做護理人員及臨終病房工作的看護寶寶,十年前接觸過一位臨終病人,本希望可以在家離世,然而當時主流概念都是在醫院離開,所以當這次接手蔡媽媽個案,她立刻答應,以圓了十年前的遺憾。「 疫情兩三年間,我見到不少病人離開,家人都沒得探望,一個負壓房隔著玻璃窗去看最後一面,甚至臨終病房未必可讓家人陪伴,好像很沒有尊嚴地離開。一個人走到生命盡頭,最重要是家人有質素的陪伴。」 靈車5時半準備到達,Lilia執起結他,家人肩貼著肩,圍圈唱最後的詩歌送別媽媽。子女間為蔡媽媽改了名字叫「老佛爺」,笑媽媽「港女」常要人猜度喜好和心意,啜核多金句,聰慧轉數快,平日愛撐著傘子在公園曬陳皮,廚房儲下一堆牛大力和巴戟杜仲,方便煲一啖滋潤湯水;還有那道家人由小吃到大的客家擂茶,都一一刻在他們心裡。三人訴說整個月的陪伴中多了對母親的寬容,也一起經歷了她的困難。Lilia平日最愛躺在床上跟媽媽聊天,歡喜的、憤怒的、悲傷的,二十年來點滴日子走馬燈般掠過,最後在床邊握著媽媽手陪她睡著,像她小時候一些撒嬌的晚上。他們都說,雖然跟母親生活的時間沒想像中那麼長,但甘心樂意陪伴家人走過是不容易的,能夠在這時代好好道別,已是種恩典。

視頻原文: https://youtu.be/t4fW_agPlvw


更多真實個案分享→


更多「媒體報導」→

臨終回到熟悉的家、由家人陪伴走至最後!
爸爸的最後一程,在幸福與笑聲中度

我的父親在剛剛的6月15日於家中在家人的陪同下安詳離世。父親是在八個月之前確診胰臟癌,爸爸今年74歲,以現代人的角度算是年輕,所以醫生也建議積極治療。爸爸其他也很想積極對抗癌症,雖然知道胰臟癌的存活率其實不高,但如果化療成功可能也能夠能活多幾年,看到兒孫長大成人,大學畢業也是他的心願。

然而,命運的安排並非掌握在人的手裏。爸爸在接受化療之後效果並不理想,身體出現的副作用告訴他要停止。公立醫院的醫生建議直接進入紓緩治療,私家醫生建議轉為口服化療,爸爸接納。但是一兩個星期之後身體太虛弱,沒有辦法繼續。

我們開始和爸爸商量他的臨終安排,了解他希望如何度過最後的時間。我們告訴他可以選擇在家離世,可以安排醫生上門給予適當藥物並且我們會在家中陪着他走到最後,他欣然接受這個安排。

 然後,我的三位姊妹和爸爸的三個妹妹,便一起展開了二人一班的全天候24小時輪班照顧。爸爸其實還很清醒,只不過已經很難進食。我們不知道他還能夠活多久,可能數星期可能數月,大家也只是盡力希望他能夠擁有最後的優質生活。我的姊妹們,每天輪流給爸爸三次腳底按摩,他非常享受,還說姊姊按得好,姊姊就向他要求小費,他會笑!姑姑當值的時候也會和爸爸說笑聊天。爸爸竟然對姑姑說覺得現在很幸福,還問是否老天爺給他的玩笑,現在才給他享受這種幸福。聽到爸爸覺得幸福,我們就感到欣慰。

我們找到的臨終關懷服務叫「老友宅醫」,是專門支援選擇在家離世的病人。我強烈推薦這個醫療團隊給希望考慮在家離世的人。他們回覆極快,開始的時候我只是WhatsApp查詢,他們就很快給了適當的資料、報價、所能提供的服務等等。當我們決定使用這個服務,他們立即有一個團隊與所有家屬以WhatsApp溝通,看到爸爸的影片,給予最適當的意見支援。醫生也能適時上門提供適當的藥物及治療。

就在父親離世的當天早上,姊姊們察覺爸爸開始口齒不清,雖然他的神智還清醒,但是已經極度虛弱,姊姊便通知全家人見爸爸最後一面。在眾多親友的包圍下,大家的氣氛也沒有太傷感,想不到在無人發覺的情況底下,爸爸就安詳地離世了。慢慢的停了呼吸心跳,當姊姊嘗試測量他的血壓,血壓機已經沒有反應。

老友宅醫的團隊得悉爸爸已離世便立刻安排醫生到場簽發死因證明書,然後再過幾小時便有殯儀服務上門接走爸爸的遺體。殯儀服務也很細心,只是用輪椅接走爸爸,沒有令到鄰居恐慌。這個服務的費用也很相宜,一般人也能夠負擔得起。我們在家照顧爸爸最後的十天,連同最後醫生上門簽發死因證明書,所費也只是幾萬元。換來的就是家人和爸爸也沒有遺憾,還有一些美好的最後回憶。

感恩記者陳曉蕾在數年前開始報道如何在香港好好死去這個議題。能夠在家中在親人的陪伴下與世長辭真的是一個很大的福氣。希望有需要的人可以善用這些服務。

感謝爸爸的養育之恩,願爸爸安息。

原文: http://www.etnet.com.hk/mobile/tc/health/LA72641


更多真實個案分享→


更多「媒體報導」→

【50+自在小日子】最後一程」的三部曲:
「在家離世、喪禮及回歸自然!選擇火葬定土葬?

這些年,翻來覆去,最微細的,通通想過、記下過;隨著年代轉變,社會上不同機構可提供的善終服務,日益多元,所以每次翻看自己的筆記,總是修訂再修訂。

就以「在家離世」一項為例,從前太多誤解,以為此舉不合法,死在家裏,要麻煩家人報警,遺體又要送往公共殮房解剖之類。

其實根據香港現行法例,只要病友於離世前14天內曾約見註冊醫生,而該註冊醫生於病友離世後24小時內,上門核實病友不屬於「非自然死亡」一類,並即時簽發死因證明書,家人便可前往死亡登記處辦理死亡登記,繼而安排殯儀服務於48小時內移送遺體至合法存放地方如殯儀館便可。

閑人可能會擔心,本地沒有願意上門診症的註冊醫生,這又是另一誤解!

於網上隨意搜尋,即可找到提供一條龍服務的專業團隊如「老友宅醫」,為選擇返家休養的末期病友,安排減輕疼痛的紓緩治療及安寧服務,令病友可在熟悉的環境及親人陪伴下,安心渡過珍貴的每一刻。

 當然,要成功取得在家療養,必須符合一大堆條件,亦是另一難題,有機會再寫。

至於「喪禮」,對我來說最是簡單,因為在我的計劃中,絕對不需要舉辦任何告別式。

在生的時候,忙極,只要是自己重視的人,要見的,總會偷取時間一聚,要說的,萬語千言滔滔不絕,臨走一刻,不會再有遺憾,所以,毋須再見;其他不相干的,只是相互間人生路上的過客,萍水相逢,互不拖欠,大限之日,更不必見。

既說一切免了,何以我又把「喪禮」列入「最後一程」的三部曲之中呢?

華人社會依舊以傳統思想主導,化煩為簡乃個人意願,相知半輩子,外子一定懂,父母親屬卻未必體諒。在世之時,必須跟他們說得一清二楚,免得他朝有所誤會,以為外子薄情薄倖,讓我黃泉路上孤苦伶仃。

最後一部曲我希望以火葬形式「回歸自然」。

坦白講,土葬確實勞民傷財,所謂慎終追遠孝悌忠信,倚仗的,難道就是那一片墓地?真心盡孝道敬先人,不會只在每年的春秋二祭吧?

思念在心田,不在形相,算是灰飛煙滅,愛常在。當然,鹹魚白菜,各有所愛,說直接點,既是「最後安排」,絕對應該一意孤行以己先行,令自己歡喜,即成為當下給自己的首要及最後任務。

 香港殯葬服務種類繁多,除了政府公共服務「墳場及火葬場」網頁內提供的清晰指引外,坊間亦有不同的服務供應商,如以非牟利機構或社企形式運作的「毋忘愛」、「晴善舍」及「恩福殯儀」等或近年由年輕一代入行主理的「賣棺材的男孩」及「肥仔殯儀手記」等。

 抱歉此刻我無法以過來人身份,跟眾閑人分享上述各式服務的水準,某天,當一切隨風,也許,我可借機折返相告,就看你是否願意!

 歲月催人老,虛名誤人深,空在人間走一回,倒不如討個便宜:來也歡喜,去也無憂!

原文: http://www.etnet.com.hk/mobile/tc/health/author/lolo/LA72216


更多真實個案分享→


更多「媒體報導」→

【平民心理學】長者怕寂寞

疫情又在惡化,作為長者中心社工的筆者,又再準備面對中心隨時被要求暫停非緊急服務的局面了,長者又要準備捱悶了。活動對長者來說真的非常重要,在疫情初期時,不少年輕人批評長者在疫情下堅持去晨運,又去飲早茶,增加傳播病毒風險。事實上,以現時的情況,許多長者已經減低了出外活動,因為他們都知道長者感染了這種病毒後的死亡風險較高。

其實不少人會批評,為甚麼長者們堅持去晨運或飲早茶?在家煮早餐不行嗎?也不是不行的,但他們會感到十分痛苦。在最近疫情開始緩和的時候,中心的各種活動重開,不少長者立即回來参加活動。才兩個多月不見,長者的容貌就顯得相當憔悴,筆者在對話中評估他們的情緒狀況,就發現不少長者浮現焦慮症的症狀。

就如早前的文章中分享,長者在退休後,失去了往日的家庭責任,或從工作中獲得的身份和地位,加上長者還得需面對身體健康和機能開始退化,難免會出現擔心的問題。當擔心的問題變得越來越頻密和嚴重的話,就會增加出現焦慮的情況,當焦慮的情況越來越嚴重的時候,就會變為焦慮症了。

當負面情緒還未到達情緒病的時候,當然就不用治療,但不代表不需要處理。處理情緒的方法有許多種,其中一種是親人和朋友的支援。就好像青年人一樣,在受到壓力的時候,都會希望找朋友和你分憂。長者和青年人一樣,他們都需要社交上的支援。

在中心裏,有幾位被筆者把名字放進了情緒問題觀察名單的長者,最近都未被我邀約傾談的原因,正是他們擁有非常有幫助的情緒支援社交圈子。他們來参加活動,與老友相聚,外出飲早茶或下午茶,心情便立即回復正常或明顯地放下了心裏的擔憂。這是十分健康和有效的減壓方法,可是,如今疫情再度惡化,希望他們能夠頂得住。◇

原文:https://hk.appledaily.com/local/20201031/7FYGZOLSDNHUJAEOLOHEPB3AIU/?fbclid=IwAR2bbJMHYiDHib_5NiB-9SJpB9uo8kmr7FqQFVJJv3VAJuv9EIUtRZvx8RI&utm_source=whatsapp&utm_medium=messenger&utm_campaign=hkad_article_share&utm_content=share_link


「宅醫學堂」學習更多知識→


更多「老友新聞」→

「a家」樂齡科技服務 長者平租輪椅電動牀

(星島日報報道)樂齡科技產品讓長者生活得更安全,照顧者也可方便地照顧長者。社聯第四度舉辦樂齡科技博覽,匯集近一百六十名參展商,並展出五百多款創新的樂齡科技產品,如洗澡機、分藥機及防遊走裝置等,涵蓋不同範疇。社聯本月會推出賽馬會「a家」樂齡科技教育及租賃服務,有專人按長者身體情況,推薦長者使用合適設備,以合宜價錢一站式租用輪椅和電動牀等設備,費用更包括上門安裝和清潔。社聯又正與港大和中大合作,推出照護食標準指引。

香港社會踏入老年化,長者都希望在居家安老,不想入住老人院,但住家環境未必有設備配合到。社聯本月推出賽馬會「a家」樂齡科技教育及租賃服務,合宜價錢一站式租用設備,費用更包括上門安裝和清潔。場內就有服務館,展出模擬評估室及輪椅清洗機,讓參加者了解服務。

社聯業務總監陳文宜表示,取得賽馬會及招商局慈善基金會撥款資助,推出為期四年的試行計畫,並於沙田及火炭設立教育及設備清洗中心。「有人或者覺得月租數百元不如購買一部輪椅,不過長者身體變化很快,難道三個月後要再購入嗎?」她表示,不希望長者因為家中缺乏設施而要入住老人院,也希望做到居家安老。

職員會評估居家安老長者的身體和家中環境,推薦合適租用的產品。計畫項目主任馬嘉欣表示,評估租用家庭的收入和相關貨品的售價,每個租用項目都有不同價錢,費用會包括上門評估和安裝等。他們列舉其中一個收費,月入六至七萬的三至四人家庭,每月可用一百五十元月費租用有特別功能的輪椅。她介紹從日本引入可褶式洗澡椅,適合香港細小的家中環境,椅子有中空位置,方便長者自行清潔下體。

中心只會出租用品,所有物品出租前後都會大清洗,由於技術人員未能到港安裝五部清洗機器,暫時可租用的包括輪椅和助行器具。計畫暫時先針對居住沙田區的長者,預計有二千五百個家庭受惠。

有參展商就展示手眼協調訓練系統,以容易安裝的LED燈顯示屏,放置在不同高度角度位置,顯示不同顏色和字母,透過凌空虛拍,訓練長者或殘疾人士的肌肉、認知和靈敏度,系統會記錄玩家的反應時間。即使長者手腳未必能靈活活動,也可使用輔助儀器。

香港有不少吞嚥障礙患者,不過香港並不像日本等地,有軟餐標準或指引,社聯就正與港大和中大合作研究,預計明年第三季,為患者、照顧者及業界推出照護食標準指引,將包括標準級別對照表,方便對應其他地方的軟餐標準。

     原文:  賽馬會「a家」租借樂齡科技 短片睇電動輪椅、翻身牀、特別助行器示範|樂齡科技 (09:54) – 20241004 – 熱點 – 即時新聞 – 明報新聞網


「宅醫學堂」學習更多知識→


更多「老友新聞」→

醫健:醫健寶庫:預設醫療指示 最後旅程及早打算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階段。對於很多人來說,為孩子的誕生早早作好準備是平常不過,但是為人生的最後一趟旅程預早籌謀,卻不常見。這有可能是出於文化禁忌,死亡是諱忌的話題,亦可能是因為欠缺相關知識和理解,不懂得應該做些甚麼安排,也不明白當中的重要性。

預早為人生的「最後旅程」作出安排,意義在於可以減輕病人的痛苦和維持他們的尊嚴。今天醫學昌明,即使是晚期病人,在醫療儀器的協助下,生命仍可得以維持,但代價則可能是飽受痛苦和不堪承受的生活品質。

事實上每個人均可以對於自己特定的維生治療表態,然而,有時卻因為病情過重,神志不清之時,無法與醫護人員溝通、交代想法。所以,當病人的意識還是清醒的時候,便應考慮給予家人指示。如果病人能夠預早表達自己對於維生治療選項的看法,既可減輕家人的心理負擔,亦可讓醫護人員知道,在甚麼情況下提供最能尊重病人價值觀和目標的治療。

「預設醫療指示」是一種書面陳述,讓清醒的病人,以書面方式表示在病危時拒絕接受某一類的維生治療。食物及衞生局剛完成有關「預設醫療指示」的公眾諮詢,立法的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個清晰、一致的法律框架,確保病人在臨終前保有自主權。

在訂立「預設醫療指示」之前,晚期病人理應先和家人及醫護人員在治療選項上達成共識。這個過程可經由「預設照顧計劃」進行。「預設照顧計劃」是指晚期病人可預先與家人及醫護人員討論,當他們喪失作出決定的能力時,醫護人員可以安排哪些最適當的治療。「預設照顧計劃」的溝通對象,亦涵蓋精神上無行為能力的成年病人的家人及未成年病人的父母。

欲了解更多資訊,可參加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與香港公共圖書館於11月21日(下周六)合辦的 《醫研薈萃:晚期照顧》網上健康講座。詳情請瀏覽https://medic.hku.hk/en/Knowledge-Exchange/Public-Lecture-Series、或掃描QR-Code進入講座直播網頁、或致電2255 3749查詢。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內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
阮君毓醫生

原文:https://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201114/00176_065.html?fbclid=IwAR2VnAJosD858wEFvLUcI4YVesW8XeI-xGgX0-_K-TllSfXpuuJyNMScF-k


「宅醫學堂」學習更多知識→


更多「老友新聞」→

安老院長者現抗疫疲勞 情緒崩潰 家人只可隔着玻璃探望

武漢肺炎年初爆發至今,政府兩度收緊院舍探訪安排,要求院舍謝絕探訪、限制院友外出,持續逾半年。勞福局局長羅致光形容,措施屬迫不得已的「惡法」,但有安老院舍負責人指,有長者被禁足半年出現抗疫疲勞,情緒崩潰致絕食失眠,體重兩個月內跌10磅。有家屬表示,中風父難抵孤寂要求回家居住,家人卻陷入照顧兩難,唯一可做是隔着玻璃探望,「攞多啲嘢畀佢食,打多幾個電話」,期望社署放寬有限度探訪,在評估院舍運作和疫情風險時取得平衡。

安老院舍7月起失守,成為爆疫重災區。據立法會文件,截至今年10月19日,共175名院友及院舍員工確診,當中29名院友因疫離世。社署先後於2至5月,以及7月至今發出院舍謝絕探訪和限制院友外出的指引。近期本地單日確診數字終於回落至個位數,有院舍家屬希望可盡快恢復探訪。

年屆76歲的李伯4年前中風,因行動不便需入住安老院舍,在禁足令下,只能隔着玻璃與女兒相見。本報記者攝

要見真人只可隔空對話15分鐘

年屆76歲的李伯4年前中風,因行動不便需入住安老院舍,出入都需輪椅代步。女兒李女士說,以往習慣每日定時定候探訪,「幫佢手機叉電,擺好水樽,等佢瞓覺有得飲」,每逢周六、日都會外出逛街飲茶,每月回家一次。但疫情期間父親「被困」,二人只可靠視像通話,要見真人一面,要提早向院舍預約,才可在院舍玻璃門外,隔空對話15分鐘。採訪當天下午,李女士提着外賣點心在院舍門外,等待身穿保護衣的院舍照顧員推着輪椅帶李伯下樓。在職員協助下,李伯花數分鐘後終於撥通電話。李女士捉緊時間,隔着玻璃大聲噓寒問暖,「晏晝食咗咩呀?」、「又唔記得?諗吓啦」、「係咪好凍呀?見你着長袖衫」。但面對連串發問,李伯都不大願意答話,未幾便揮揮手着女兒離開。李女士期望如疫情緩和,社署可盡快放寬措施至有限度探訪。本報記者攝

父親情緒轉差

疫情之下,口罩遮蓋了面部表情,喜惡都只能透過聲音表達。但李女士說,父親性格一向寡言,中風後集中力變弱,尤其不喜歡視像通話,「對住個鏡頭齋講嘢,覺得好無聊」。比起說話,老人家可能更需要陪伴。她說,被禁足多月,父親情緒亦轉差,經常不耐煩,不止一次要求回家,「可能太耐冇出過街,成日吟吟沉沉,話想返屋企住」。但礙於照顧問題,無奈未能答允,只能買外賣食物安撫他,「買多啲點心做下午茶,吓佢」,並多打電話關心。「隔玻璃見好過冇得見,暫時都只可以忍耐。」李女士期望如疫情緩和,社署可盡快放寬措施至有限度探訪,透過限制人流、指定探訪人士控制染疫風險,改善長者生活質素。

除了護理照顧,亦要求職員單對單與長者進行認知訓練,加強互動。本報記者攝

長者心理健康被影響

保良局轄下安老院舍「樂安居」,負責照顧65歲或以上身體機能中度至嚴重受損長者。其營運經理盧嘉儀指,院舍實施謝絕探訪措施後,連義工探訪和院內集體活動都一律暫停,對長者心理健康造成影響,不少人陸續出現行為問題。例如,患有認知障礙的長者漫無目的遊走、不願意返回床位,亦有行動不便人士玩弄輪椅安全掣解悶,恐釀成意外。除了護理照顧,亦要求職員單對單與長者進行認知訓練,加強互動。本報記者攝
盧指,院舍已加派人手巡視各個樓層,除了護理照顧,亦要求職員單對單與長者進行認知訓練,加強互動。萬一有院友出現情緒波動,便須即時安排視像對話,「畀佢見返家人個樣,聽返把聲」。但她直言,長者不太能掌握視像對話的概念,「反而隔住玻璃,真係見到屋企人喺面前,反應會好少少」。

若繼續維持院舍禁足令 勢必觸發更多問題
社署指引容許院舍安排酌情探望,以應對緊急情況。盧指,該院曾有數名長者因不習慣與家人長時間分離,不時鬥氣鬧情緒,「唔肯食嘢、又瞓唔到覺」,體重在兩個月內急跌10磅。她說,遇上極端個案,會酌情安排院友和家人在獨立房間內見面和吃飯,亦會提供香薰治療助眠。院者謝絕探訪逾半年,義工探訪和院內集體活動都一律暫停,長者欲解悶只可進行個人遊戲,例如單人練習乒乓球。本報記者攝
但她認為,如院舍長遠繼續維持禁足令,勢必觸發更多問題。除了令院友和家屬身心折磨,院舍職員工作量持續增加,亦會造成壓力爆煲,「當家屬冇得探訪,佢睇唔到,對院舍一定有猜疑,任何身體不適都會係照顧問題」。她期望社署在評估院舍運作和疫情風險時可取得平衡,在適當的時候放寬有限度探訪。

社署回覆《蘋果》查詢時指,政府會繼續密切留意疫情的發展,適時檢視院舍探訪的安排。

原文:《安老院長者現抗疫疲勞 情緒崩潰 家人只可隔着玻璃探望》-蘋果日報


「宅醫學堂」學習更多知識→


更多「老友新聞」→

專科門診輪候時間惡化 九龍東眼科新症最長等3年

醫院管理局在疫情下曾一度停止非緊急服務,公立醫院專科門診輪候時間漫長。醫管局公布最新的專科門診穩定新症輪候時間,眼科及內科輪候情況最嚴峻,當中九龍東聯網的眼科最長輪候時間達174個星期,即逾3年。輪候時間增幅最高的專科則分別為九龍西聯網的眼科,以及港島西聯網的外科。

醫管局每隔3個月公布最新的專科輪候時間,截至上月30日的輪候數字,當中九龍西聯網的眼科穩定新症輪候時間中位數增幅最高,由6月30日的91個星期增至107個星期,即病人須等多15個星期才可獲治療。港島西聯網的外科最長輪候時間則增加9個星期,由6月的84個星期增至93個星期。

整體數字中,輪候時間最長的專科仍然是九龍東聯網的眼科,其最長輪候時間達174個星期,較6月時增加兩個星期。其次為九龍東的內科及九龍中的耳鼻喉科,兩者最長均須輪候145個星期。

骨科全關節置換術輪候時間亦增加,當中九龍西聯網及港島東聯網均須等多6個月;港島東聯網白內障手術等待時間則由6月的11個月增至12個月。

原文: https://hk.on.cc/hk/bkn/cnt/news/20201030/bkn-20201030182045968-1030_00822_001.html


「宅醫學堂」學習更多知識→


更多「老友新聞」→

院舍禁探訪阻家屬餵食 長者消瘦 七旬翁接認障老伴回家照顧 「一腳踢」辛苦無助

【明報專訊】新冠疫情下,老人院普遍禁止探訪以防病毒入侵,但這道「防火牆」亦隔絕平日到院舍親自餵食的家屬,有住院長者因此「無啖好食」,亦有長者長期無法與家人見面,致心情低落,影響食慾。眼見至親漸消瘦,有女兒接年邁母親回家,豈料母親回家後生壓瘡;另有七旬夫不忍七旬的認知障礙妻子疑因院舍餵食不當致肺炎,於是接她回家親自照顧,結果丈夫要獨自打掃,替妻子換片、抹身、餵糊餐,每天忙至凌晨三四時才能入睡。

職員透露只餵7分鐘 醫生稱不理想

院舍禁探訪的副作用漸浮現,公立醫院老人科專科醫生鄭戩毅表示,有外展護士發現疫情下,長者不願進食或食量減少而入院的個案較以往多,有老人院職員曾私下向護士透露,每名長者只獲餵食7分鐘,情况較差的長者最多20分鐘,他形容時間「不理想」。

鄭又說,資助院舍禁探訪做法不一,有院舍容許家傭每日探望長者。一名患認知障礙的89歲婆婆原被建議插胃喉,但家傭每日餵食午餐及晚餐,婆婆疫情期間都「食得好」。相反,一名88歲婆婆疫情期間進食量減少三分之一,其女擔心情况一直轉差,遂接母親回家,每日花9小時餵食,但家中沒有氣墊牀,婆婆只能睡沙發,結果回家約一周已出現壓瘡,要重返院舍。

記錄老人院長者體重 醫生:爆疫後漸降
聯合醫院老人科醫生、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馬仲儀表示,過去一直到觀塘老人院診症,不少私營院舍質素參差,膳食不太精美,甚至「難食」。疫情前家屬會送食物到院舍並親自餵食,確保長者吸收足夠營養;另有「行得走得」的長者會外出飲茶等。

馬仲儀每次到老人院都會記錄長者體重,她說自疫情初期,長者體重漸降,至六七月情况明顯,但由於沒全盤分析數據,未知具體跌幅。她曾就長者體重下降向院舍職員查詢原因,但有職員拒答,或「堅稱」食得足夠。

疑院舍餵食不當致婆婆肺炎

除了消瘦,有長者更疑餵食問題致肺炎。年輕時從事電子工程業的陳先生現年77歲,已退休,其75歲妻子以往曾任教師,近年患上認知障礙及不良於行,自五六年前入住津助安老院,月費約3000元。陳說以往每天都會到老人院照顧妻子飲食,她原本體重約52公斤,其後下跌,但都維持40公斤以上;疫情前他一度帶妻子回內地交親戚照顧,多年來一直無大礙。

然而,陳於6月底送妻子返回香港院舍居住並隔離,妻子於10多天後患上肺炎及發燒,入住明愛醫院時體重跌破40公斤,其間要插鼻胃喉補充營養,約10日後出院返回老人院;詎料翌日再因肺炎入院。他引述醫生指妻子因食物「落錯格」導致肺炎,他形容妻子「個肺花晒」,要注射抗生素,又質疑院舍職員餵食不當、餵得快,令食物入錯氣管。

疫情下家屬無法探訪,陳擔心妻子飲食情况持續轉差,故接走妻子回家照顧。他每日打掃,替妻子換片和抹身、洗衣服及買菜等「一腳踢」,中午及晚上給妻子餵糊餐各兩小時,忙到每天凌晨三四時才能入睡。

妻子回家約兩個月,陳說她精神狀態較住院時好得多,但慨嘆自己很辛苦,期望疫情結束後帶妻回內地交親戚照顧。被問到如何長久獨自照顧妻子,他說只能「見步行步」,現坊間上門照顧每小時需400多元,他負擔不了,盼可獲支援。

社署:未發現大批院舍長者體重下降

社署發言人回覆稱,安老院牌照事務處督察會突擊巡查,抽查體重等紀錄以了解護理服務,以及檢視院舍膳食安排,包括餐單、食物分量、種類變化及製作等,以查核院舍有否遵照規定。署方又稱,疫情期間未有發現大批長者體重下降,亦沒收到相關報告。

原文: 

https://news.mingpao.com/pns/%e6%b8%af%e8%81%9e/article/20201018/s00002/1602958209215/%e9%99%a2%e8%88%8d%e7%a6%81%e6%8e%a2%e8%a8%aa%e9%98%bb%e5%ae%b6%e5%b1%ac%e9%a4%b5%e9%a3%9f-%e9%95%b7%e8%80%85%e6%b6%88%e7%98%a6-%e4%b8%83%e6%97%ac%e7%bf%81%e6%8e%a5%e8%aa%8d%e9%9a%9c%e8%80%81%e4%bc%b4%e5%9b%9e%e5%ae%b6%e7%85%a7%e9%a1%a7-%e3%80%8c%e4%b8%80%e8%85%b3%e8%b8%a2%e3%80%8d%e8%be%9b%e8%8b%a6%e7%84%a1%e5%8a%a9?fbclid=IwAR2ZZS4miKnCR6oYqdYNyyl_tOocPauDBLT34AXDdkJ3HesRs4SacUwaJYY


「宅醫學堂」學習更多知識→


更多「老友新聞」→

免費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