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老友宅醫」團隊免費諮詢

Masonry Blog Full Width

「a家」樂齡科技服務 長者平租輪椅電動牀

(星島日報報道)樂齡科技產品讓長者生活得更安全,照顧者也可方便地照顧長者。社聯第四度舉辦樂齡科技博覽,匯集近一百六十名參展商,並展出五百多款創新的樂齡科技產品,如洗澡機、分藥機及防遊走裝置等,涵蓋不同範疇。社聯本月會推出賽馬會「a家」樂齡科技教育及租賃服務,有專人按長者身體情況,推薦長者使用合適設備,以合宜價錢一站式租用輪椅和電動牀等設備,費用更包括上門安裝和清潔。社聯又正與港大和中大合作,推出照護食標準指引。

香港社會踏入老年化,長者都希望在居家安老,不想入住老人院,但住家環境未必有設備配合到。社聯本月推出賽馬會「a家」樂齡科技教育及租賃服務,合宜價錢一站式租用設備,費用更包括上門安裝和清潔。場內就有服務館,展出模擬評估室及輪椅清洗機,讓參加者了解服務。

社聯業務總監陳文宜表示,取得賽馬會及招商局慈善基金會撥款資助,推出為期四年的試行計畫,並於沙田及火炭設立教育及設備清洗中心。「有人或者覺得月租數百元不如購買一部輪椅,不過長者身體變化很快,難道三個月後要再購入嗎?」她表示,不希望長者因為家中缺乏設施而要入住老人院,也希望做到居家安老。

職員會評估居家安老長者的身體和家中環境,推薦合適租用的產品。計畫項目主任馬嘉欣表示,評估租用家庭的收入和相關貨品的售價,每個租用項目都有不同價錢,費用會包括上門評估和安裝等。他們列舉其中一個收費,月入六至七萬的三至四人家庭,每月可用一百五十元月費租用有特別功能的輪椅。她介紹從日本引入可褶式洗澡椅,適合香港細小的家中環境,椅子有中空位置,方便長者自行清潔下體。

中心只會出租用品,所有物品出租前後都會大清洗,由於技術人員未能到港安裝五部清洗機器,暫時可租用的包括輪椅和助行器具。計畫暫時先針對居住沙田區的長者,預計有二千五百個家庭受惠。

有參展商就展示手眼協調訓練系統,以容易安裝的LED燈顯示屏,放置在不同高度角度位置,顯示不同顏色和字母,透過凌空虛拍,訓練長者或殘疾人士的肌肉、認知和靈敏度,系統會記錄玩家的反應時間。即使長者手腳未必能靈活活動,也可使用輔助儀器。

香港有不少吞嚥障礙患者,不過香港並不像日本等地,有軟餐標準或指引,社聯就正與港大和中大合作研究,預計明年第三季,為患者、照顧者及業界推出照護食標準指引,將包括標準級別對照表,方便對應其他地方的軟餐標準。

     原文:  賽馬會「a家」租借樂齡科技 短片睇電動輪椅、翻身牀、特別助行器示範|樂齡科技 (09:54) – 20241004 – 熱點 – 即時新聞 – 明報新聞網


「宅醫學堂」學習更多知識→


更多「老友新聞」→

醫健:醫健寶庫:預設醫療指示 最後旅程及早打算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階段。對於很多人來說,為孩子的誕生早早作好準備是平常不過,但是為人生的最後一趟旅程預早籌謀,卻不常見。這有可能是出於文化禁忌,死亡是諱忌的話題,亦可能是因為欠缺相關知識和理解,不懂得應該做些甚麼安排,也不明白當中的重要性。

預早為人生的「最後旅程」作出安排,意義在於可以減輕病人的痛苦和維持他們的尊嚴。今天醫學昌明,即使是晚期病人,在醫療儀器的協助下,生命仍可得以維持,但代價則可能是飽受痛苦和不堪承受的生活品質。

事實上每個人均可以對於自己特定的維生治療表態,然而,有時卻因為病情過重,神志不清之時,無法與醫護人員溝通、交代想法。所以,當病人的意識還是清醒的時候,便應考慮給予家人指示。如果病人能夠預早表達自己對於維生治療選項的看法,既可減輕家人的心理負擔,亦可讓醫護人員知道,在甚麼情況下提供最能尊重病人價值觀和目標的治療。

「預設醫療指示」是一種書面陳述,讓清醒的病人,以書面方式表示在病危時拒絕接受某一類的維生治療。食物及衞生局剛完成有關「預設醫療指示」的公眾諮詢,立法的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個清晰、一致的法律框架,確保病人在臨終前保有自主權。

在訂立「預設醫療指示」之前,晚期病人理應先和家人及醫護人員在治療選項上達成共識。這個過程可經由「預設照顧計劃」進行。「預設照顧計劃」是指晚期病人可預先與家人及醫護人員討論,當他們喪失作出決定的能力時,醫護人員可以安排哪些最適當的治療。「預設照顧計劃」的溝通對象,亦涵蓋精神上無行為能力的成年病人的家人及未成年病人的父母。

欲了解更多資訊,可參加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與香港公共圖書館於11月21日(下周六)合辦的 《醫研薈萃:晚期照顧》網上健康講座。詳情請瀏覽https://medic.hku.hk/en/Knowledge-Exchange/Public-Lecture-Series、或掃描QR-Code進入講座直播網頁、或致電2255 3749查詢。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內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
阮君毓醫生

原文:https://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201114/00176_065.html?fbclid=IwAR2VnAJosD858wEFvLUcI4YVesW8XeI-xGgX0-_K-TllSfXpuuJyNMScF-k


「宅醫學堂」學習更多知識→


更多「老友新聞」→

安老院長者現抗疫疲勞 情緒崩潰 家人只可隔着玻璃探望

武漢肺炎年初爆發至今,政府兩度收緊院舍探訪安排,要求院舍謝絕探訪、限制院友外出,持續逾半年。勞福局局長羅致光形容,措施屬迫不得已的「惡法」,但有安老院舍負責人指,有長者被禁足半年出現抗疫疲勞,情緒崩潰致絕食失眠,體重兩個月內跌10磅。有家屬表示,中風父難抵孤寂要求回家居住,家人卻陷入照顧兩難,唯一可做是隔着玻璃探望,「攞多啲嘢畀佢食,打多幾個電話」,期望社署放寬有限度探訪,在評估院舍運作和疫情風險時取得平衡。

安老院舍7月起失守,成為爆疫重災區。據立法會文件,截至今年10月19日,共175名院友及院舍員工確診,當中29名院友因疫離世。社署先後於2至5月,以及7月至今發出院舍謝絕探訪和限制院友外出的指引。近期本地單日確診數字終於回落至個位數,有院舍家屬希望可盡快恢復探訪。

年屆76歲的李伯4年前中風,因行動不便需入住安老院舍,在禁足令下,只能隔着玻璃與女兒相見。本報記者攝

要見真人只可隔空對話15分鐘

年屆76歲的李伯4年前中風,因行動不便需入住安老院舍,出入都需輪椅代步。女兒李女士說,以往習慣每日定時定候探訪,「幫佢手機叉電,擺好水樽,等佢瞓覺有得飲」,每逢周六、日都會外出逛街飲茶,每月回家一次。但疫情期間父親「被困」,二人只可靠視像通話,要見真人一面,要提早向院舍預約,才可在院舍玻璃門外,隔空對話15分鐘。採訪當天下午,李女士提着外賣點心在院舍門外,等待身穿保護衣的院舍照顧員推着輪椅帶李伯下樓。在職員協助下,李伯花數分鐘後終於撥通電話。李女士捉緊時間,隔着玻璃大聲噓寒問暖,「晏晝食咗咩呀?」、「又唔記得?諗吓啦」、「係咪好凍呀?見你着長袖衫」。但面對連串發問,李伯都不大願意答話,未幾便揮揮手着女兒離開。李女士期望如疫情緩和,社署可盡快放寬措施至有限度探訪。本報記者攝

父親情緒轉差

疫情之下,口罩遮蓋了面部表情,喜惡都只能透過聲音表達。但李女士說,父親性格一向寡言,中風後集中力變弱,尤其不喜歡視像通話,「對住個鏡頭齋講嘢,覺得好無聊」。比起說話,老人家可能更需要陪伴。她說,被禁足多月,父親情緒亦轉差,經常不耐煩,不止一次要求回家,「可能太耐冇出過街,成日吟吟沉沉,話想返屋企住」。但礙於照顧問題,無奈未能答允,只能買外賣食物安撫他,「買多啲點心做下午茶,吓佢」,並多打電話關心。「隔玻璃見好過冇得見,暫時都只可以忍耐。」李女士期望如疫情緩和,社署可盡快放寬措施至有限度探訪,透過限制人流、指定探訪人士控制染疫風險,改善長者生活質素。

除了護理照顧,亦要求職員單對單與長者進行認知訓練,加強互動。本報記者攝

長者心理健康被影響

保良局轄下安老院舍「樂安居」,負責照顧65歲或以上身體機能中度至嚴重受損長者。其營運經理盧嘉儀指,院舍實施謝絕探訪措施後,連義工探訪和院內集體活動都一律暫停,對長者心理健康造成影響,不少人陸續出現行為問題。例如,患有認知障礙的長者漫無目的遊走、不願意返回床位,亦有行動不便人士玩弄輪椅安全掣解悶,恐釀成意外。除了護理照顧,亦要求職員單對單與長者進行認知訓練,加強互動。本報記者攝
盧指,院舍已加派人手巡視各個樓層,除了護理照顧,亦要求職員單對單與長者進行認知訓練,加強互動。萬一有院友出現情緒波動,便須即時安排視像對話,「畀佢見返家人個樣,聽返把聲」。但她直言,長者不太能掌握視像對話的概念,「反而隔住玻璃,真係見到屋企人喺面前,反應會好少少」。

若繼續維持院舍禁足令 勢必觸發更多問題
社署指引容許院舍安排酌情探望,以應對緊急情況。盧指,該院曾有數名長者因不習慣與家人長時間分離,不時鬥氣鬧情緒,「唔肯食嘢、又瞓唔到覺」,體重在兩個月內急跌10磅。她說,遇上極端個案,會酌情安排院友和家人在獨立房間內見面和吃飯,亦會提供香薰治療助眠。院者謝絕探訪逾半年,義工探訪和院內集體活動都一律暫停,長者欲解悶只可進行個人遊戲,例如單人練習乒乓球。本報記者攝
但她認為,如院舍長遠繼續維持禁足令,勢必觸發更多問題。除了令院友和家屬身心折磨,院舍職員工作量持續增加,亦會造成壓力爆煲,「當家屬冇得探訪,佢睇唔到,對院舍一定有猜疑,任何身體不適都會係照顧問題」。她期望社署在評估院舍運作和疫情風險時可取得平衡,在適當的時候放寬有限度探訪。

社署回覆《蘋果》查詢時指,政府會繼續密切留意疫情的發展,適時檢視院舍探訪的安排。

原文:《安老院長者現抗疫疲勞 情緒崩潰 家人只可隔着玻璃探望》-蘋果日報


「宅醫學堂」學習更多知識→


更多「老友新聞」→

專科門診輪候時間惡化 九龍東眼科新症最長等3年

醫院管理局在疫情下曾一度停止非緊急服務,公立醫院專科門診輪候時間漫長。醫管局公布最新的專科門診穩定新症輪候時間,眼科及內科輪候情況最嚴峻,當中九龍東聯網的眼科最長輪候時間達174個星期,即逾3年。輪候時間增幅最高的專科則分別為九龍西聯網的眼科,以及港島西聯網的外科。

醫管局每隔3個月公布最新的專科輪候時間,截至上月30日的輪候數字,當中九龍西聯網的眼科穩定新症輪候時間中位數增幅最高,由6月30日的91個星期增至107個星期,即病人須等多15個星期才可獲治療。港島西聯網的外科最長輪候時間則增加9個星期,由6月的84個星期增至93個星期。

整體數字中,輪候時間最長的專科仍然是九龍東聯網的眼科,其最長輪候時間達174個星期,較6月時增加兩個星期。其次為九龍東的內科及九龍中的耳鼻喉科,兩者最長均須輪候145個星期。

骨科全關節置換術輪候時間亦增加,當中九龍西聯網及港島東聯網均須等多6個月;港島東聯網白內障手術等待時間則由6月的11個月增至12個月。

原文: https://hk.on.cc/hk/bkn/cnt/news/20201030/bkn-20201030182045968-1030_00822_001.html


「宅醫學堂」學習更多知識→


更多「老友新聞」→

院舍禁探訪阻家屬餵食 長者消瘦 七旬翁接認障老伴回家照顧 「一腳踢」辛苦無助

【明報專訊】新冠疫情下,老人院普遍禁止探訪以防病毒入侵,但這道「防火牆」亦隔絕平日到院舍親自餵食的家屬,有住院長者因此「無啖好食」,亦有長者長期無法與家人見面,致心情低落,影響食慾。眼見至親漸消瘦,有女兒接年邁母親回家,豈料母親回家後生壓瘡;另有七旬夫不忍七旬的認知障礙妻子疑因院舍餵食不當致肺炎,於是接她回家親自照顧,結果丈夫要獨自打掃,替妻子換片、抹身、餵糊餐,每天忙至凌晨三四時才能入睡。

職員透露只餵7分鐘 醫生稱不理想

院舍禁探訪的副作用漸浮現,公立醫院老人科專科醫生鄭戩毅表示,有外展護士發現疫情下,長者不願進食或食量減少而入院的個案較以往多,有老人院職員曾私下向護士透露,每名長者只獲餵食7分鐘,情况較差的長者最多20分鐘,他形容時間「不理想」。

鄭又說,資助院舍禁探訪做法不一,有院舍容許家傭每日探望長者。一名患認知障礙的89歲婆婆原被建議插胃喉,但家傭每日餵食午餐及晚餐,婆婆疫情期間都「食得好」。相反,一名88歲婆婆疫情期間進食量減少三分之一,其女擔心情况一直轉差,遂接母親回家,每日花9小時餵食,但家中沒有氣墊牀,婆婆只能睡沙發,結果回家約一周已出現壓瘡,要重返院舍。

記錄老人院長者體重 醫生:爆疫後漸降
聯合醫院老人科醫生、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馬仲儀表示,過去一直到觀塘老人院診症,不少私營院舍質素參差,膳食不太精美,甚至「難食」。疫情前家屬會送食物到院舍並親自餵食,確保長者吸收足夠營養;另有「行得走得」的長者會外出飲茶等。

馬仲儀每次到老人院都會記錄長者體重,她說自疫情初期,長者體重漸降,至六七月情况明顯,但由於沒全盤分析數據,未知具體跌幅。她曾就長者體重下降向院舍職員查詢原因,但有職員拒答,或「堅稱」食得足夠。

疑院舍餵食不當致婆婆肺炎

除了消瘦,有長者更疑餵食問題致肺炎。年輕時從事電子工程業的陳先生現年77歲,已退休,其75歲妻子以往曾任教師,近年患上認知障礙及不良於行,自五六年前入住津助安老院,月費約3000元。陳說以往每天都會到老人院照顧妻子飲食,她原本體重約52公斤,其後下跌,但都維持40公斤以上;疫情前他一度帶妻子回內地交親戚照顧,多年來一直無大礙。

然而,陳於6月底送妻子返回香港院舍居住並隔離,妻子於10多天後患上肺炎及發燒,入住明愛醫院時體重跌破40公斤,其間要插鼻胃喉補充營養,約10日後出院返回老人院;詎料翌日再因肺炎入院。他引述醫生指妻子因食物「落錯格」導致肺炎,他形容妻子「個肺花晒」,要注射抗生素,又質疑院舍職員餵食不當、餵得快,令食物入錯氣管。

疫情下家屬無法探訪,陳擔心妻子飲食情况持續轉差,故接走妻子回家照顧。他每日打掃,替妻子換片和抹身、洗衣服及買菜等「一腳踢」,中午及晚上給妻子餵糊餐各兩小時,忙到每天凌晨三四時才能入睡。

妻子回家約兩個月,陳說她精神狀態較住院時好得多,但慨嘆自己很辛苦,期望疫情結束後帶妻回內地交親戚照顧。被問到如何長久獨自照顧妻子,他說只能「見步行步」,現坊間上門照顧每小時需400多元,他負擔不了,盼可獲支援。

社署:未發現大批院舍長者體重下降

社署發言人回覆稱,安老院牌照事務處督察會突擊巡查,抽查體重等紀錄以了解護理服務,以及檢視院舍膳食安排,包括餐單、食物分量、種類變化及製作等,以查核院舍有否遵照規定。署方又稱,疫情期間未有發現大批長者體重下降,亦沒收到相關報告。

原文: 

https://news.mingpao.com/pns/%e6%b8%af%e8%81%9e/article/20201018/s00002/1602958209215/%e9%99%a2%e8%88%8d%e7%a6%81%e6%8e%a2%e8%a8%aa%e9%98%bb%e5%ae%b6%e5%b1%ac%e9%a4%b5%e9%a3%9f-%e9%95%b7%e8%80%85%e6%b6%88%e7%98%a6-%e4%b8%83%e6%97%ac%e7%bf%81%e6%8e%a5%e8%aa%8d%e9%9a%9c%e8%80%81%e4%bc%b4%e5%9b%9e%e5%ae%b6%e7%85%a7%e9%a1%a7-%e3%80%8c%e4%b8%80%e8%85%b3%e8%b8%a2%e3%80%8d%e8%be%9b%e8%8b%a6%e7%84%a1%e5%8a%a9?fbclid=IwAR2ZZS4miKnCR6oYqdYNyyl_tOocPauDBLT34AXDdkJ3HesRs4SacUwaJYY


「宅醫學堂」學習更多知識→


更多「老友新聞」→

招募2000長者跟App做運動改善關節 鏡頭記錄情況予治療師作評估

今日(12日)是「世界關節炎日」,全港有超過30%的60歲或以上長者有退化性關節炎。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推出為期3年的賽馬會「無痛E世代」長者膝痛管理計劃,長者可以透過使用手機應用程式「打機」,以平板電腦的鏡頭記錄拉筋、平衡及關節紓緩時的動作,讓電腦系統及物理治療師分析,從而進行鍛煉,若準時做及做得愈標準,更可解鎖更多關卡及遊戲選項。

有關計劃在2019/20年度起為期3年,目標招募約2000名長者參加,讓他們隨時隨地訓練肌肉及關節,改善膝痛的情況。

長者會先由物理治療師作評估,例如做坐椅前伸、兩分鐘踏步測試等,根據他們的狀況,由輕微至嚴重分為3個程度。隨後向他們獲發一部平板電腦,在家中或公園等地方,根據手機App的語音指示及人物動作,進行為時約30分鐘的運動。

運動期間手機App會透過鏡頭記錄運動情況,比對系統內的運動姿勢、骨骼圖及已設定的身體關鍵點以評分,而物理治療師日後亦可下載數據,評估長者狀況。

計劃首階段招募了516名長者,平均年齡73歲,現時已開展了約3個月。透過座椅前伸測試,發現整體參加者的達標率由以往的70%增加至80%;2分鐘踏步測試發現,整體參加者肌肉耐力達標率亦增加,由30%增加至55%而計時起走測試;整體參加者的跌倒風險,則由以往的12.4%減至9.4%。

參加者尹太年約60歲,她屬「輕微」組別,她本身很喜歡打羽毛球,而參加計劃後,發現比以往活動時更靈活。

原文: 

https://hk.on.cc/hk/bkn/cnt/news/20201012/bkn-20201012130751337-1012_00822_001.html?fbclid=IwAR1QoHdoXE8TtyIvreabxwWMPnJvLAhUtv2QMmzV9UdK4s6_PXWMYlVIA78


「宅醫學堂」學習更多知識→


更多「老友新聞」→

中大生研便椅及沖涼沐浴椅 長者「活得有尊嚴」 可自行如廁洗澡

中大醫科及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的學生團隊,在中大的支援下初創社企,致力為長者開發便利生活的產品。團隊最新設計的長者用便椅,具備特別防跌設計,便椅坐板角度微微向後傾斜,令身體重心靠後,配合可升高腳踏,令椅子更穩並不易搖擺,讓長者無需人扶助下自行如廁。

團隊亦計劃將便椅升級為自動沐浴椅,在椅背加設16個灑水頭,將系統接駁浴室水龍頭後,能自動沖刷長者的背部,讓長者能獨自沐浴,更期望能為設計申請專利,並於兩年內推出市場。
家中長者經歷成啟蒙 設計便椅讓長者「活得有尊嚴」

啟發團隊的概念來自成員家庭經驗。其中一位成員中大醫科生李菀容透露,在大學一年級時婆婆確診患上腦退化症,更加因為曾跌斷股骨致行動不便,如廁及洗澡都需要旁人協助,但婆婆一直對此持抗拒態度,不希望由他人協助。

李同學指,因為婆婆的經歷讓她明白到長者除了需要關心,亦需要活得有尊嚴,故萌生創立社企的想法,期望透過醫學知識結合科技,設計出助行動不便的長者獨自解決如廁及洗澡問題的便椅及沖灑系統。

李菀容透露,婆婆的經歷讓她明白到長者除了需要關心,亦需要活得有尊嚴,故萌生創立社企的想法。 (歐嘉樂攝)

在機緣巧合下,團隊4名成員因做長者義工服務工作而認識,自2017年萌生設計概念至2018年正式實行,至今一同創立社企「醫療工匠科技」。

便椅特殊防跌設計 身體重心靠後減跌倒風險

團隊最新設計的長者用便椅,具備特別防跌設計,便椅坐板角度微微向後傾斜,令身體重心靠後,配合可升高腳踏,令椅子更穩並不易搖擺。

註冊護士、成員之一的陳映彤以照顧病人的經驗指出,日常在醫院親眼目睹不少長者如廁跌倒的情況,認為長者跌倒後,對日後健康造成很大的影響。故團隊在設計便椅上除了著重舒適度,亦都十分重視安全性設計,比起傳統便椅,長者站起來時不易跌倒。

陳映彤分享照顧病人的經驗,提到團隊十分重視便椅的安全性設計。(歐嘉樂攝)

顏雋提到,相比起以往的便椅,尺寸更適合香港狹窄的居所,期望可於一年內以約三千元的售價推出市場。 (歐嘉樂攝)

團隊曾邀護老院長者使用分享經驗

成員顏雋指,便椅可直接套落馬桶使用,或安裝廁盤讓長者如廁。另外,為了設計更加貼合長者需要,團隊曾邀請護老院長者使用,不少長者亦認為便椅使用起來方便舒適;團隊亦在收集意見後作出改良,包括在尺寸上縮窄以切合家居及護老院廁所的尺寸。他又提到,相比起以往的便椅,尺寸更適合香港狹窄的居所,期望可於一年內以約三千元的售價推出市場。

自動沐浴椅讓長者可獨自洗澡冀能申請專利兩年內推出市場

另外,團隊亦計劃將便椅升級為自動沐浴椅,在椅背加設16個灑水頭,將系統接駁浴室水龍頭後,能自動沖刷長者的背部,讓他們獨自完成沐浴。負責設計的張濤傑認為,設計上要配合家用水龍頭的水壓,亦要確保沐浴系統能360度沖灑長者身體,在研發上有一定難度。團隊期望,能為設計申請專利,並於兩年內推出市場。

 

負責設計的沖灑系統的張濤傑認為,設計上要配合家用水龍頭的水壓,在研發上有一定難度。 (歐嘉樂攝)
 由中大校友傳承基金主辦的第六屆中大創業日將於 9 月 25 及 26 日舉行,主題為 「敢創・新機遇」。除了展出近 70 個創業攤位,更會現場直播中大創業大賽決賽, 以及舉辦一系列線上創業分享及交流活動。

 

原文: 

https://www.hk01.com/%E7%A4%BE%E6%9C%83%E6%96%B0%E8%81%9E/526025/%E4%B8%AD%E5%A4%A7%E7%94%9F%E7%A0%94%E4%BE%BF%E6%A4%85%E5%8F%8A%E6%B2%96%E6%B6%BC%E6%B2%90%E6%B5%B4%E6%A4%85-%E9%95%B7%E8%80%85-%E6%B4%BB%E5%BE%97%E6%9C%89%E5%B0%8A%E5%9A%B4-%E5%8F%AF%E8%87%AA%E8%A1%8C%E5%A6%82%E5%BB%81%E6%B4%97%E6%BE%A1?utm_source=01appshare&utm_medium=referral&fbclid=IwAR3-h0dmOVfale_WgQ8vqFCMbvFm1VL2dYQxjw-06zHAHZ439_uFsEen_yA


「宅醫學堂」學習更多知識→


更多「老友新聞」→

在家離世路崎嶇 支援足夠有得揀

【明報專訊】到了人生下半場,大都曾面對親友死亡,我們亦會離開這世界。當生命去到盡頭,現在多了一些昔日不存在的「選擇」。

現今晚晴照顧可以根據自己意願下決定,除了考慮是否接受臨終搶救、只接受紓緩治療,還可選擇在家離世等。因此,愈早開展討論愈好。

一路好走,並不容易。但是,路,還是有的。晚晴照顧是一個很值得思考的課題。期望大家都能活得精彩,走得自在。

收到Teresa的電郵,簡短幾個字:「Edward, I may need help.」使我十分不安。Teresa與我認識多年,她是一名臨牀心理學家,一向熱心晚期照顧及在家安寧服務工作。我們是在義務工作上認識,印象中,她獨立有主見,好像沒有什麼事解決不來。在不同的工作會議中,她總能將一己之見清晰表達,擇善固執。不過,最近一年,已沒有再碰到她了。正想向她問候之際,卻收到她的「求助」,心中忐忑。

果然,傳來都是壞消息。
Teresa告知,大半年前常感肚痛難耐,而且大便有血,於是到醫院檢查,確診大腸癌,癌細胞已擴散。最近一個月,醫生對她說,病情已進入末期。換句話說,她要作最壞打算,病情已無可逆轉。

在家安寧 只適用於末期病人
「Edward,我自己知自己事。我都準備好啦!不過我最大心願就是不要死在醫院,我想死在家裏,『在家安寧』,你能幫我嗎?」

Teresa多年來積極推動臨終照顧,是「在家安寧」的信奉者,因此,她極希望能夠在家度過最後日子。為了作好準備,她已簽署《預設醫療指示》,並且找了家庭醫生,要求待她臨終時,上門替她簽署死亡證。她問:「除此之外,我還有什麼要準備,才可達成心願呢?」

「Teresa,我明白你的意願。我亦相信『在家安寧』對一些人來說是一個好選擇,但並不是人人適合,一定要審視是否符合條件,才可作決定。」

「首先,在家安寧只適用於末期病患者。末期病並不單是癌症,很多老年人常見疾病如心臟衰竭、慢阻肺病、腎臟衰竭、老年期腦神經疾病、嚴重退化症、晚期認知障礙症等,都是不能逆轉。因此,都屬末期病患。」

Teresa冷靜地告訴我:「我屬此列。」她說近期身體十分虛弱,連簡單的家務也做不來了。進食開始有困難,食後常常嘔吐。治療方面,醫院已將她轉往紓緩治療科。聽後,我甚為擔心。因為知道她獨居,沒有聘請家傭,於是追問她照顧支援如何安排。

與家人達共識 盡早商討
要知道,「在家安寧」不是一個簡單要求,它包含着患者與家人的共同意願。不同家庭成員會對末期治療及支援有不同看法。因此,患者及家人應盡早商討如何應對各種末期情况(terminal conditions)。有些醫護人員甚至在患者預期死亡前兩年,已開始講解有關生命決定的知識。患者與家人能夠充分討論,才可作出足夠心理準備及尋找適當支援。在家安寧必定是患者與家人的共識下才能圓滿達成。

Teresa的家人已移居加拿大,香港就只有她一人。她已向家人交代病情,各人對她「在家安寧」的選擇表示理解及支持。雖然家人暫時沒能回港照顧她,但她會找朋友協助。她更說期望能在家待到生命最後一天,然後找醫生替她簽發死亡證。她續問:「我需要做《持久授權書》嗎?是否任何一個醫生都可以證明在家死亡呢?」

在家離世的選擇沒有特定法律程序,故毋須特別為此簽署《持久授權書》。雖然預早簽妥《預設醫療指示》及不作心肺復蘇術指令(DNACPR)會讓她較為安心,但這亦不是法律要求。至於死亡證,香港法律容許任何一名註冊醫生,為在家因自然死亡的患者簽發《死因醫學證明》(Form 18)。家人拿着醫生簽妥的Form 18,到死亡登記處領取正式的《死亡登記證明書》(Form 12)。之後,家人便可安排合法殯儀公司上門,將遺體移送到殯儀館存放。法例要求遺體必須在死後48小時內移送。然而,家人亦可在此期間於家中舉行宗教儀式。

需3名家屬24小時輪流照顧
我直接告訴Teresa:「在家安寧的關鍵不在於法律,最重要是有充足支援,因為病情嚴重及至末期時,患者需要24小時全面照顧,包括進食、大小二便、沐浴丶上下牀、轉移位置等。就算患者在家,我們也一定要確保照顧是持續及適當。在家安寧目的是讓患者能安詳、舒適及有尊嚴地離開。如果沒有適當治療及照顧,又怎算是安寧呢?」

「要多少人手才足夠?請私家護士上門可以嗎?」Teresa問。

「若要得到充足支援,最好有3名家屬照顧者。以我曾接觸的個案,3人輪流照顧大都應付得來。當然,如果能聘用定期上門的專業護理服務就更理想。對一些病情較複雜的患者來說,或者有需要多請一更護理照顧。除此之外,醫療照顧亦不能少,使用不同紓緩藥物減低徵狀對末期患者尤為重要。完善的醫療支援能大大減低照顧者的憂慮。」

「你只提及家人,是否沒有直系家人做照顧者,就不能選擇在家離世呢?」Teresa追問。

找親友代理 指導監督聘用者
「我不能說不可以,但是,難度很高。當一個人到了生命最後階段,她可能會神志不清,不能為自己的照顧選擇作決定。就算聘用兩更護理人員全天候照顧,仍需有一名親人或朋友代你指導及監督聘用者。因此,你最好能夠找到一名醫療照顧代理人啊!」我答。

「明白。我會找老友Winnie做代理人,相信她不會推辭。我要做什麼來保障她和我呢?」

「現行法律下,我們可以用監護令來委任監護人,作為保障代理人的決定。但是,委任過程最快要3至6個月,急不來。雖然正在諮詢階段的《持久授權書》包括了醫療照顧授權這方面,但現行的《持久授權書》沒有這範疇。因此,較難落實保障。」

Teresa聽罷,語氣懇切地說:「Edward,我接受死亡,但是我真的不想死在醫院裏。Can you help?」

我很難過。但尊重Teresa的意願,亦十分佩服她的冷靜和堅強。但若在家安寧帶來更多痛苦及顧慮時,我們唯有放棄。揀它,只是因為它是一個更佳選擇(a better choice)。

Teresa家住港島,聖雅各福群會屬下的支援較適合她。我提議她接觸賽馬會安寧頌計劃的社區支援團隊。但是,日常24小時的照顧仍有待解決。在家走最後一程並不容易。最後,Teresa入住了提供紓緩治療院舍,而並非醫院。

她入住了院舍不到一個星期,收到Winnie信息:「Teresa昨晚走了。走的時候,我們幾個老友都在她身邊,慶幸她得到適切照顧,真是含笑而去。勿念。」

Teresa一路好走!
文:梁萬福(老人科專科醫生)
編輯:林曉慧

原文:https://ol.mingpao.com/ldy/beautystyle/fitness/20200907/1599417151522/%E5%9C%A8%E5%AE%B6%E9%9B%A2%E4%B8%96%E8%B7%AF%E5%B4%8E%E5%B6%87-%E6%94%AF%E6%8F%B4%E8%B6%B3%E5%A4%A0%E6%9C%89%E5%BE%97%E6%8F%80?fbclid=IwAR1lDpGYHN42ORcxRTT4DylYtjRaCzTmpyMbIeixlxE_OzxwzePXJEeYV-0


「宅醫學堂」學習更多知識→


更多「老友新聞」→

疫下伴家人在家寧養 在最熟悉的老家有尊嚴地離去

武漢肺炎疫情持續9個月,醫院和安老院限制探訪,對晚期病人而言,可能臨終也見不到摰親一面。有家屬安排患末期癌症的父親居家寧養,直至離世,家人都一直守護在旁。有社福機構近月接獲在家離世的查詢增多;有學者也預期社區晚期照顧漸成新常態,促政府將服務納入恆常政策,讓臨終病人多一個選擇。

當生命在倒數,你會選擇在甚麼地方度過餘生?中文大學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一項調查顯示,若預料在1年內死亡,有58.4%受訪長者選擇在家中接受晚期照顧服務,安老院、護養院或善終機構則有23.7%,選擇醫院只17%;若壽命僅以「日」計算,約33.8%長者選擇留在家中。

林小姐的父親患上末期大腸癌,因年老不宜做手術,加上抗拒住院,試過拔喉,表現失常,「一瞓喺醫院就好緊張」,後來經醫院轉介,安排父親居家寧養,接受紓緩治療,即使在疫情期間,家人也可照料,不受醫院探訪限制。她坦言,以為父親壽命仍有一年半載,沒料到今年3月病情急轉直下,跟家人商討後,決定讓父親在家離世。

「知道爸爸就嚟去,真係唔知點做。」在社工和護士協助下,林小姐聘請家庭醫生上門評估父親病情,並借用維生監察儀器等。她記得父親離世那個下午,陽光透進睡房,伴隨音樂和香薰,護士用棉棒給父親吃了一口最愛的益力多,當移居新加坡的姊姊趕及回家,有輕度腦退化的母親輕輕說了一句:「4個兒女都在這裏了」,父親便安祥辭世,享年90歲。

撫平了情緒,家人和護士為林伯潔淨身體,並開啟冰墊機保持遺體低溫。醫生到場簽發「死因醫學證明書」及「醫學證明書」後,殯儀公司便派靈車接走遺體到殯儀館,一家人在住所樓下揮手告別。

林小姐說,那一幕就像送機,「好似佢去咗第二度更好嘅地方,有新旅程」;最重要是讓父親在最熟悉的老家有尊嚴地離去,「無論係一個儀式、過程,都係好尊重佢」。

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於2016年1月推出「安寧頌計劃」,加強晚期病人社區照顧服務,截至今年6月,共有4,624名病人及家屬參與,林伯是其一。該項目總監、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周燕雯引述調查指出,病人參與計劃後3個月,抑鬱及焦慮症狀分別下降49.4%及41.4%,在臨終前6個月,住院日數平均減少9.34日,使用急症室次數也減少0.37次。

聖雅各福群會是計劃協辦機構之一,服務對象是年滿60歲,居於港島、在公立醫院紓緩科或腫瘤科的臨終患者,預期壽命12個月或以下。該會居家寧養服務計劃經理余樂天說,透過跨專業團隊包括社工、護士及照顧者等,為患者及家屬提供不同支援,如接送覆診、借用醫療器材、指導照顧技巧及後事規劃等。他指,疫情期間多了數宗有關在家離世的查詢,但病人或家屬因不同原因而未有落實。

周燕雯也留意到,疫情期間不少家屬在家工作,孫兒也毋須上學,較多時間照顧晚期病人,「多咗長者願意喺家裏面度過佢最後嘅時間」。她指,現時香港晚期寧養照顧仍是醫療主導,家居寧養的比率都低於台灣及新加坡等地,但隨政府完成晚期照顧公眾諮詢,預期社區晚期照顧會漸成新常態,促政府將服務納入恆常政策,讓病人臨終時多一個選擇。

原文: 《疫下伴家人在家寧養 在最熟悉的老家有尊嚴地離去》-蘋果日報


「宅醫學堂」學習更多知識→


更多「老友新聞」→

「你們再不讓我回家,我要拿刀子自殘」——生命走到最後,自己選擇怎麼死是「善終」嗎?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在宅醫療 從 cure 到 care》,由 天下文化 出版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pxfuel。)

最適合閱讀本書的讀者:40 歲的你,整天在北部打拚,是否曾經為了陪伴親人回診從台北趕回中南部,請假一整天?70 歲的你,獨自一人的夜晚,發燒不知所措,不想打擾兒孫,只能撥打 119 叫救護車。

在台灣,即使多數人希望在自己長年生活的社區內終老,但礙於 社區內的照顧能量不足 ,不僅沒有醫療專業主動介入支持照顧系統(通常只被動等待老人就醫),更別說是失能的預防了。最後的狀況便是,長輩的功能加速退化,然後失能進入老人照顧機構,往返於急診醫院與機構,直到生命最後。

但是, 不是人人有能力最後都可進入機構接受照護,而政府也沒有足夠的財政支援。 甚至很多人以為,安寧病房就是到生命最後的棲所,其實安寧病房對於「出院困難」的問題,也深感棘手。這到底是誰的問題? 是病人和家人沒商量好? 是家屬顧慮太多? 是醫護人員解釋不周? 是健保制度殘缺?還是社會失去讓人與人陪伴生命末期的機會? 或者因為家屬、親友總是太忙、太累,於是照顧者好焦慮;末期病人不能回家待在醫院好憂鬱? 我想,沒有人會希望這樣相互折騰。但反過頭來問: 我們到底需要怎樣的「善終套餐」呢?

在醫院住到死還是回家?

「你們不是安寧病房嗎? 怎麼越住越不安寧。」一陣咆嘯過後, 陳先生(家屬)語重心長的說:「如果不能住到走(死), 我覺得安寧病房就失去安寧的意義了。」

「你們再騙我,不讓我回家,我要拿刀子自殘。」76 歲張爺爺用顫抖的手激動的寫在紙上。爺爺已經絕食抗議三天了。爺爺的子女都要上班, 他們紅著眼眶說:「擔心生性好動的爺爺,回家會亂跑出去買菜,又 害怕他回家會加速死亡 。」

事實上,爺爺堅定地表示回家的意願,曾經在請假後回醫院途中 試圖跳車逃回家 ,但他的子女仍然不斷與醫師溝通,堅決不讓他出院, 要醫護團隊配合安撫。最後,張爺爺把自己的心關起來, 繼續絕食 。

「醫師你說什麼我都聽不懂? 沒有人喜歡住院,但你看阿母這樣怎麼能出院,如果回去又吐的話,我們還是會把她送去別家醫院。」 惡性腸阻塞讓王媽媽寢食難安, 身體日漸消瘦, 她因為併發肺炎住院。肺炎早好了,但是回不了家,現在每次醒來便煩躁不安,六親不認,就是吵著要回家。

這一頭, 李伯伯發現自己的雙腳因為腫瘤壓迫到神經, 已經癱瘓,同一天,博士兒子出國求學,上飛機前連一通電話問候也沒有。出不了院、看不到兒子的李伯伯,老淚縱橫地躺在病床。

那一頭醫師說:「等你好一點我們給你出院,安排安寧居家到家裡看你。」病人卻說:「不要,我要住安寧病房,我要死在醫院。」 吳先生 擔心麻煩子女 ,回絕了一切可能。

結果安寧病房「出院困難」的病人越來越多,也越來越不安寧。回家的路怎麼那麼難?

日本推三種善終方式,因應高齡社會

日本在宅安寧協會會長、小笠原內科的小笠原文雄醫師,最推薦的善終套餐有:「希望死」、「滿足死」和「接納死」三類。

希望死是依照本人意願的死亡。滿足死是即使不能百分之百依照自己希望的方式死亡,至少還有 80 分令本人感到滿意。通常,陪伴的家人看到自己親人可以滿足死,也會感到很幸福。最後一類接納死,比較不容易理解。臨床上往往會出現一種狀況是,本人的意願和家屬的想法並不一致,這時怎麼辦呢? 如果能讓雙方一步一步地靠近,最後達成共識,對本人來說,對家屬來說,都可以接受, 稱之為接納死。是協調下的結果。

小笠原醫師的團隊, 以照顧獨居的人在宅臨終而聞名。百分之 95 經手過的個案,能夠在自己希望的地方善終。他們認為能從百分之 85 提升到百分之 95 的在宅善終率,關鍵在於導入  THP 制度(Total Health Planner)。

THP 制度是日本在宅安寧協會與名古屋大學合辦開設的課程,是以護理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為對象的專門訓練, 使之成為居家安寧團隊的指揮官, 可以說是「善終管家」。 THP 精通醫療、護理、照顧、福祉、保健的知識與情報,清楚個案的人際關係, 包括家人、朋友和鄰居, 而且能夠連繫、協調與不同專業的人員合作, 從醫師到照顧經理, 甚至是里長均含括在內。在  THP 的協助下,才能提供完整的善終套餐,協助個案大往生。日本在宅安寧協會推廣的  THP 制度,已經訓練出 30 幾位善終管家,也有診所繳出在宅善終率高達百分之 99 的佳績,令人驚嘆。

為了因應日本 2030  年到來多死社會, 自 2012  年起開始發展社區整體照顧體系, 即在三十分鐘內可以得到居住、醫療、護理、介護、復健和保健預防所有資源。其中在宅醫療是社區整體照顧中不可或缺的一種服務。狹義的在宅醫療, 是由醫師和護理師到病患家中提供醫療服務。同時,高齡社會中結合醫療與長照的居家式照護, 也可稱之為在宅醫療。因此, 廣義的在宅醫療, 應該以「跨專業居家服務體系」來看待。2015  年四月為止,日本全國參與在宅療養支援工作、提供居家醫療服務的機構,包括近 1 萬 2 千家診所、356 家醫院、4 千多家牙科診所以及四萬家社區藥局。

政府要求這些診所、居家護理所提供三百六十五天、二十四小時服務,並需以醫師為窗口,提供「緊急往診」和「定期居家診療」的支援。 醫師的角色除了診察病患,同時也負責協調各種醫療和長期照護的專業人員, 以及安排病患出入院, 滿足在宅病患各種需要。 日本《經濟新聞》報導,2016  年開始,日本政府正式承認完全不看門診,只做居家醫療的診所,也就是所謂在宅醫療專門診所的存在,同時給予高額的給付。 在宅醫療的終極目標,是讓高齡者可以在家善終,也節省不必要的醫療支出。同樣的病,相對於入院醫療,在宅醫療可以減少四成的政府財政支出。

原文:https://buzzorange.com/2020/08/21/cure-care-home-care/?fbclid=IwAR1iKCddW62PE4BLIA8AsDvya9ZtVMnFYBJaTV2pdtRe5WnceXeSvhAUFiY


「宅醫學堂」學習更多知識→


更多「老友新聞」→

免費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