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老友宅醫」團隊免費諮詢

Masonry Blog Full Width

醫療津貼|2023醫療津貼一覽 合資格可月領$3000【附申請資格+方法】

關愛基金就醫療、教育、福利、民政及房屋等範疇,先後推出59個援助項目,惠及多個不同群組,包括兒童、長者、殘疾人士、病人、新來港人士及少數族裔等。《晴報》就整合了幾個醫療援助項目,受惠對象除了長者和病患,還包括護老者、殘疾人士照顧者等。

1. 長者牙科服務資助

符合資格的長者除可獲免費鑲配活動假牙及接受其他相關的牙科診療服務,包括口腔檢查、洗牙、補牙、脫牙及X光檢查外,還可在擴展項目下接受新加入的免費牙科診療分項,包括移除牙橋或牙冠和根管治療(杜牙根)服務。

申請資格:

  • 最近連續3個月正領取「長者生活津貼」長者;或正接受社會福利署資助的「綜合家居照顧服務」或「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及繳付第一級別或第二級別收費的長者,而又並非綜合社會保障援助受助人;
  • 從未受惠於關愛基金「長者牙科服務資助」項目;或75歲或以上於5年前或更早之前在項目下曾接受牙科服務的長者(只適用於「第二次服務的申請人」);
  • 從未受惠於衞生署的「長者牙科外展服務計劃」;
  • 已失去全部或部分牙齒或患有牙疾,及獲評估為需要並適合接受鑲活動假牙及其他相關的牙科診療服務

申請方法:

  1. 正領取「長者生活津貼」的長者須親身前往參與本項目的地區服務單位申請
  2. 正使用家居照顧服務的合資格長者,可聯絡所屬服務隊安排申請

2. 護老者津貼

今年10月起,「護老者津貼」計劃恆常化,津貼額每月增至3,000元,旨在補貼其生活開支,並讓有長期護理需要的長者可在護老者的協助下,得到更適切的照顧及繼續在熟悉的社區安老。

申請資格

  • 受照顧長者,須居於香港及經社署安老服務統一評估機制的「長者健康及家居護理評估」2.0評定為身體機能有中度或嚴重缺損;或經「interRAITM 家居照顧」9.3版本評估,仍在中央輪候冊輪候資助長期護理服務(即院舍照顧服務及/或社區照顧服務);
  • 在申請及領取津貼期間,受照顧長者須居於社區及沒有使用任何院舍照顧服務;
  • 護老者須有能力承擔照顧的責任,並為受照顧長者每月提供不少於80小時的照顧時數;如照顧超過1名符合上述條件的長者,則須每月提供合共不少於120小時的照顧時數;
  • 護老者須為本港居民及居於香港,並與受照顧長者沒有任何形式的僱傭關係;
  • 護老者須沒有領取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綜援)或長者生活津貼或以照顧同一名長者申領基金下「為低收入的殘疾人士照顧者提供生活津貼試驗計劃」的生活津貼;及
  • 護老者須屬低收入家庭,即護老者及與其同住家庭成員的家庭每月入息須不超過相關住戶人數的指定入息上限,資產並不計算在內

申請手續

社署會根據中央輪候冊的資料,向合資格的護老者發出邀請信。

3. 殘疾人士照顧者津貼

今年10月起,「殘疾人士照顧者津貼」計劃恆常化,津貼額每月增至3,000元,旨在向低收入家庭的殘疾人士照顧者發放生活津貼,以補助其生活開支,並讓有長期照顧需要的殘疾人士可在照顧者的協助下,得到更適切的照顧及繼續在熟悉的社區居住。

申請資格

  • 受照顧的殘疾人士,須居於香港及於2020年3月31日或之前正輪候社署任何一項指定的康復服務或教育局的特殊學校寄宿服務或醫院管理局的療養服務;
  • 在申請及領取津貼期間,受照顧的殘疾人士須居於社區及沒有使用任何院舍照顧/特殊學校寄宿/療養服務;
  • 照顧者須有能力承擔照顧的責任,並為受照顧的殘疾人士每月提供不少於80小時的照顧時數;如照顧超過1名符合上述條件的殘疾人士,則須每月提供合共不少於120小時的照顧時數;
  • 照顧者須為本港居民及居於香港,並與受照顧的殘疾人士沒有任何形式的僱傭關係;
  • 照顧者須沒有領取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綜援)或長者生活津貼或以照顧同一名殘疾人士申領基金下「為低收入家庭護老者提供生活津貼試驗計劃」第4期的生活津貼;及
  • 照顧者須屬低收入家庭,即照顧者及與其同住家庭成員的家庭每月入息須不超過相關住戶人數的指定入息上限,資產並不計算在內

申請手續

社署康復服務中央轉介系統輪候指定的資助住宿照顧服務/日間康復訓練服務、或經由營辦機構輪候指定的社區照顧服務、或輪候教育局的特殊學校寄宿服務或醫院管理局的療養服務的殘疾人士,邀請其照顧者申請參與試驗計劃,邀請信內會夾附申請表。

4. 離院長者支援

關愛基金於2018年2月推出為期3年的「支援在公立醫院接受治療後離院的長者試驗計劃」,支援剛離開公立醫院並需要過渡期護理及支援的長者,為他們提供過渡期社區照顧及支援及/或院舍住宿照顧服務,讓他們可繼續在熟悉的社區居家安老,減低他們過早長期入住安老院舍的需要。試驗計劃延續推行32個月至2023年9月底。

申請資格:

延續試驗計劃於醫管局轄下3個醫院聯網(九龍東、新界東及新界西聯網)的10間醫院(基督教聯合醫院、將軍澳醫院、靈實醫院、威爾斯親王醫院、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北區醫院、沙田醫院、大埔醫院、屯門醫院及博愛醫院)推行。

上述醫院的醫護人員會首先為有需要的長者病人作出評估及出院規劃,以便為離院長者規劃合適的護理、康復及照顧支援服務。有需要的長者隨後會轉介到下列相應醫院聯網的過渡期照顧隊:

醫管局醫院聯網 過渡期照顧隊
九龍東 基督教靈實協會營辦的過渡期照顧隊
新界東 香港青少年服務處營辦的過渡期照顧隊
新界西 循道衛理中心營辦的過渡期照顧隊

 

5. 3大醫療援助(資助自費購藥及醫療裝置

關愛基金資助合資格病人購買價錢極度昂貴的藥物(包括用以治療不常見疾病的藥物)、指定的用於介入程序及在體內設置的醫療裝置。

申請資格:

臨床規定

  • 醫療項目:由醫管局醫生根據醫管局現行的臨床指引評定為必需之項目
  • 藥物項目:根據醫管局現行的臨床指引,有關病人的治療計劃必須經由一名指定的醫管局醫生簽發

身分規定

  • 病人必須符合憲報刊登的《醫院管理局條例》訂定的「符合資格人士」身分;或
  • 病人必須為《入境條例》下香港特別行政區永久性居民。(只適用於「資助合資格病人購買價錢極度昂貴的藥物(包括用以治療不常見疾病的藥物)」)

經濟狀況規定

  • 病人必須通過醫務社會工作者(醫務社工)之經濟審查,而有關之經濟審查是以「家庭」為單位計算

申請手續

如病人須支付在醫療過程中所需的特項物品費用/自費藥物,主診醫生會通知病人,並告知相關項目的預計費用。正在接受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綜援)的人士,以及表示有困難應付用品開支/自費藥物開支的病人,會經由醫生轉介至醫務社會工作者(醫務社工)評估能否獲得資助。

 

原文:
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3587071/%E9%86%AB%E7%99%82%E6%B4%A5%E8%B2%BC-2023%E9%86%AB%E7%99%82%E6%B4%A5%E8%B2%BC%E4%B8%80%E8%A6%BD-%E5%90%88%E8%B3%87%E6%A0%BC%E5%8F%AF%E6%9C%88%E9%A0%98-3000-%E9%99%84%E7%94%B3%E8%AB%8B%E8%B3%87%E6%A0%BC-%E6%96%B9%E6%B3%95


「宅醫學堂」學習更多知識→


更多「老友新聞」→

醫療津貼|2023醫療津貼一覽 合資格可月領$3000【附申請資格+方法】

關愛基金就醫療、教育、福利、民政及房屋等範疇,先後推出59個援助項目,惠及多個不同群組,包括兒童、長者、殘疾人士、病人、新來港人士及少數族裔等。《晴報》就整合了幾個醫療援助項目,受惠對象除了長者和病患,還包括護老者、殘疾人士照顧者等。

1. 長者牙科服務資助

符合資格的長者除可獲免費鑲配活動假牙及接受其他相關的牙科診療服務,包括口腔檢查、洗牙、補牙、脫牙及X光檢查外,還可在擴展項目下接受新加入的免費牙科診療分項,包括移除牙橋或牙冠和根管治療(杜牙根)服務。

申請資格:

  • 最近連續3個月正領取「長者生活津貼」長者;或正接受社會福利署資助的「綜合家居照顧服務」或「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及繳付第一級別或第二級別收費的長者,而又並非綜合社會保障援助受助人;
  • 從未受惠於關愛基金「長者牙科服務資助」項目;或75歲或以上於5年前或更早之前在項目下曾接受牙科服務的長者(只適用於「第二次服務的申請人」);
  • 從未受惠於衞生署的「長者牙科外展服務計劃」;
  • 已失去全部或部分牙齒或患有牙疾,及獲評估為需要並適合接受鑲活動假牙及其他相關的牙科診療服務

申請方法:

  1. 正領取「長者生活津貼」的長者須親身前往參與本項目的地區服務單位申請
  2. 正使用家居照顧服務的合資格長者,可聯絡所屬服務隊安排申請

2. 護老者津貼

今年10月起,「護老者津貼」計劃恆常化,津貼額每月增至3,000元,旨在補貼其生活開支,並讓有長期護理需要的長者可在護老者的協助下,得到更適切的照顧及繼續在熟悉的社區安老。

申請資格

  • 受照顧長者,須居於香港及經社署安老服務統一評估機制的「長者健康及家居護理評估」2.0評定為身體機能有中度或嚴重缺損;或經「interRAITM 家居照顧」9.3版本評估,仍在中央輪候冊輪候資助長期護理服務(即院舍照顧服務及/或社區照顧服務);
  • 在申請及領取津貼期間,受照顧長者須居於社區及沒有使用任何院舍照顧服務;
  • 護老者須有能力承擔照顧的責任,並為受照顧長者每月提供不少於80小時的照顧時數;如照顧超過1名符合上述條件的長者,則須每月提供合共不少於120小時的照顧時數;
  • 護老者須為本港居民及居於香港,並與受照顧長者沒有任何形式的僱傭關係;
  • 護老者須沒有領取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綜援)或長者生活津貼或以照顧同一名長者申領基金下「為低收入的殘疾人士照顧者提供生活津貼試驗計劃」的生活津貼;及
  • 護老者須屬低收入家庭,即護老者及與其同住家庭成員的家庭每月入息須不超過相關住戶人數的指定入息上限,資產並不計算在內

申請手續

社署會根據中央輪候冊的資料,向合資格的護老者發出邀請信。

3. 殘疾人士照顧者津貼

今年10月起,「殘疾人士照顧者津貼」計劃恆常化,津貼額每月增至3,000元,旨在向低收入家庭的殘疾人士照顧者發放生活津貼,以補助其生活開支,並讓有長期照顧需要的殘疾人士可在照顧者的協助下,得到更適切的照顧及繼續在熟悉的社區居住。

申請資格

  • 受照顧的殘疾人士,須居於香港及於2020年3月31日或之前正輪候社署任何一項指定的康復服務或教育局的特殊學校寄宿服務或醫院管理局的療養服務;
  • 在申請及領取津貼期間,受照顧的殘疾人士須居於社區及沒有使用任何院舍照顧/特殊學校寄宿/療養服務;
  • 照顧者須有能力承擔照顧的責任,並為受照顧的殘疾人士每月提供不少於80小時的照顧時數;如照顧超過1名符合上述條件的殘疾人士,則須每月提供合共不少於120小時的照顧時數;
  • 照顧者須為本港居民及居於香港,並與受照顧的殘疾人士沒有任何形式的僱傭關係;
  • 照顧者須沒有領取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綜援)或長者生活津貼或以照顧同一名殘疾人士申領基金下「為低收入家庭護老者提供生活津貼試驗計劃」第4期的生活津貼;及
  • 照顧者須屬低收入家庭,即照顧者及與其同住家庭成員的家庭每月入息須不超過相關住戶人數的指定入息上限,資產並不計算在內

申請手續

社署康復服務中央轉介系統輪候指定的資助住宿照顧服務/日間康復訓練服務、或經由營辦機構輪候指定的社區照顧服務、或輪候教育局的特殊學校寄宿服務或醫院管理局的療養服務的殘疾人士,邀請其照顧者申請參與試驗計劃,邀請信內會夾附申請表。

4. 離院長者支援

關愛基金於2018年2月推出為期3年的「支援在公立醫院接受治療後離院的長者試驗計劃」,支援剛離開公立醫院並需要過渡期護理及支援的長者,為他們提供過渡期社區照顧及支援及/或院舍住宿照顧服務,讓他們可繼續在熟悉的社區居家安老,減低他們過早長期入住安老院舍的需要。試驗計劃延續推行32個月至2023年9月底。

申請資格:

延續試驗計劃於醫管局轄下3個醫院聯網(九龍東、新界東及新界西聯網)的10間醫院(基督教聯合醫院、將軍澳醫院、靈實醫院、威爾斯親王醫院、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北區醫院、沙田醫院、大埔醫院、屯門醫院及博愛醫院)推行。

上述醫院的醫護人員會首先為有需要的長者病人作出評估及出院規劃,以便為離院長者規劃合適的護理、康復及照顧支援服務。有需要的長者隨後會轉介到下列相應醫院聯網的過渡期照顧隊:

醫管局醫院聯網 過渡期照顧隊
九龍東 基督教靈實協會營辦的過渡期照顧隊
新界東 香港青少年服務處營辦的過渡期照顧隊
新界西 循道衛理中心營辦的過渡期照顧隊

5. 3大醫療援助(資助自費購藥及醫療裝置

關愛基金資助合資格病人購買價錢極度昂貴的藥物(包括用以治療不常見疾病的藥物)、指定的用於介入程序及在體內設置的醫療裝置。

申請資格:

臨床規定

  • 醫療項目:由醫管局醫生根據醫管局現行的臨床指引評定為必需之項目
  • 藥物項目:根據醫管局現行的臨床指引,有關病人的治療計劃必須經由一名指定的醫管局醫生簽發

身分規定

  • 病人必須符合憲報刊登的《醫院管理局條例》訂定的「符合資格人士」身分;或
  • 病人必須為《入境條例》下香港特別行政區永久性居民。(只適用於「資助合資格病人購買價錢極度昂貴的藥物(包括用以治療不常見疾病的藥物)」)

經濟狀況規定

  • 病人必須通過醫務社會工作者(醫務社工)之經濟審查,而有關之經濟審查是以「家庭」為單位計算

申請手續

如病人須支付在醫療過程中所需的特項物品費用/自費藥物,主診醫生會通知病人,並告知相關項目的預計費用。正在接受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綜援)的人士,以及表示有困難應付用品開支/自費藥物開支的病人,會經由醫生轉介至醫務社會工作者(醫務社工)評估能否獲得資助。

原文:
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3587071/%E9%86%AB%E7%99%82%E6%B4%A5%E8%B2%BC-2023%E9%86%AB%E7%99%82%E6%B4%A5%E8%B2%BC%E4%B8%80%E8%A6%BD-%E5%90%88%E8%B3%87%E6%A0%BC%E5%8F%AF%E6%9C%88%E9%A0%98-3000-%E9%99%84%E7%94%B3%E8%AB%8B%E8%B3%87%E6%A0%BC-%E6%96%B9%E6%B3%95


「宅醫學堂」學習更多知識→


更多「老友新聞」→

【預設醫療指示】表明不搶救 不插胃喉 不撳心口 擔心簽紙後有病不醫?什麼情况下生效?

【明報專訊】我太太好友的媽媽周伯母,在2015年簽妥「預設醫療指示」,表明「千萬不要搶救,不要撳心口,不要插胃喉,不要吊呼吸機」。去年底她感染新冠送院,當刻因為不能進食,沒有小便,醫生建議插胃喉及尿喉,家人卻猶豫了,是否要執行預設醫療指示?(編者按:周伯母的丈夫,因高血壓及中風多次後要長期瞓牀,到了後期插着胃喉、戴着呼吸罩,不能說話,走得辛苦……周伯母遂想在仍然清醒時列明意願,不想子女以後為此而為難。

清醒時簽妥預設醫療指示 列明不搶救、不插胃喉、不吊呼吸機

預早安排——預設醫療指示是一份對維持生命治療的有效法律文件,依照當事人意願執行,生死兩相安。(設計圖片,in-future@iStockphoto)
去年聖誕後,周伯母在家安詳離世。安息禮拜在灣仔一間教堂舉行,太太和我均有出席。來參加的,差不多全是她的後輩,濟濟一堂。追思會由觀看周伯母一些生活照開始,從她的婚紗照直至抱着小狗在聖誕樹前所拍的近照止,氣氛溫馨。各人都好像能在懷念中找到自己的身影。生命真能影響生命,周伯母總能發放堅忍守護的能量,她慈祥體諒,我們曾深受她的影響。

太太的悼文有以下一段:「Auntie,感恩有您。您讓我們感受到尊重及信任。您給我們示範什麼是包容體諒、愛及信心。我們一路走過來,獲得您無限量的啟發和支持。Auntie,因為您,我們變得更好。因為您,我們懂得被信任的力量。有您真好。謝謝您及懷念您呢!」

目睹丈夫「走得好辛苦」 免子女爭拗

2015年夏天,正當我從醫管局轉往私家執業時,周伯母特意約我與妻子晚膳。甫坐下,老人家便開口道:「福哥,我有一請求,希望你能替我辦到。」

周伯母的請求,原來只是替她簽妥一份預設醫療指示。莫說是一個這麼簡單的要求,就算是更艱巨的,若我能力所及都一定答應。但是當時我有些疑惑,問道:「伯母,你身體很好啊,何解現在這般着緊,要盡快簽妥預設醫療指示呢?」

周伯母回應說:「我見過鬼怕黑啊!好想自己仍然清醒時列明意願,不想仔女以後因我而為難。我目睹我先生,即你的世伯,走得好辛苦。他高血壓及中風多次後要長期瞓牀,到了後期插着胃喉、戴着呼吸罩,不能說話,日日眼睜睜,有一啖、無一啖的喘着。我好不忍啊!」

拒裝心臟起搏器 順其自然

「人始終會老,會病,會死。我可能也會中風,或者失智、失能,變成癡呆,再沒有表達能力。所以,我要趁今日仍然清醒自主,好好交代一切。免得有朝一日病到末期,所謂死到臨頭,大家因為我而爭持,不知道我的心意而『估估吓』,阿女說『無論如何一定要急救媽媽,不可以眼白白看着她死亡』,阿仔卻說『阿媽吊命吊得辛苦,不要幫她插胃喉、縛住對手』。大家的意見難免有分歧,所以今日請你來,希望能夠在我兒子、新抱、女兒、女婿、兩個孫女及孫女婿面前,講清楚我的意願。」

我不得不佩服周伯母,她雖80多歲高齡,頭腦仍然如此清晰。她永遠都這麼沉着,有遠見及為至愛們着想。事實上,我曾見過不少兄弟姊妹,為着父母親晚晴照顧的安排而爭持不下。家人缺乏共識往往是晚晴照顧大忌,這會造成更大的傷痛和遺憾。

周伯母更告訴我們:「我的心臟一向不好。最近,醫生提議安裝心臟起搏器。但是所謂『生有時、死有命』,如果死亡要來時,強留在世、苟延殘喘,絕非我所願,所以我拒絕了。我還想藉今日說清楚:有朝一日,我的生命到了盡頭,你們千萬不要搶救,不要撳我心口,不要幫我插胃喉,不要吊呼吸機。總之,千萬不要拖着我。福哥,我的意願就是『自然離世,走得安樂』。」

就在當天,周伯母在家人見證下簽妥了預設醫療指示,選擇在生命末期時,不作任何維持生命的治療。記得當晚氣氛輕鬆、踏實;尤其周伯母,好像放下心頭的一塊頑石。

轉眼間就是7年多,在這期間,周伯母身體逐漸退化變差,心律不正常是老問題,她亦曾因患柏金遜症、股骨骨折、膀胱發炎等疾病而留院醫治。但是每一次留院,她都會問:「幾時可以返屋企啊?我不怕死,但怕住醫院。」

染疫入院 插不插喉?

避免爭拗——在身體健康、頭腦清晰時,認真考慮自己的晚期照顧,避免家人因照顧安排而發生爭執。(parinyabinsuk@iStockphoto)
「屋企」對於周伯母來說,是心寬安樂之所。她三代同堂都居於附近相連單位,在家就可見到女兒、孫兒,甚至小曾孫們,兒孫滿堂的鬧哄哄生活實在難得。除此之外,她也有自家生活情趣,每天由家傭推着她和小狗一齊到附近公園,享受戶外的空氣、曬太陽、看花草、聽鳥聲。所以,她常說:「在家就是福氣。」不過,縱使我們有多願意留在家裏,有時也免不了要入院。2021年尾,周伯母因為是新冠病毒密切接觸者,被送往隔離中心。到了2022年11月,她亦被感染,確診後因發燒氣促、血氧急降,被急送醫院。

當然,在防疫期間入院,家人不得陪伴探望,病人一切消息及病况都只能倚賴院方通知。入院不久,家人接獲通知:「婆婆不能飲水,無法食藥,亦沒有小便。所以,醫生要為她插胃喉餵藥,亦要插尿喉放小便。」

「福哥,媽媽一早簽了預設醫療指示,講明不插胃喉。現在怎麼辦?」老朋友立即致電給我。

是的,周伯母確簽妥預設醫療指示,說明在生命末期時,不作任何維持生命的治療。但關鍵是:伯母現在並非生命末期,只是不能以口服藥,如果透過胃喉可以治癒病情的話,醫治是必須的。當情况好轉,她能夠自己進食時,我們便必須替病人移除胃喉。

胃喉果然收到效果。不到1星期,醫院便通知周伯母的病毒含量降至安全水平,血氧含量亦大致正常。我們即時向醫院申請周伯母回家治療。醫院最終亦批准,但病人仍須隔離多7天及在家處理胃喉及尿喉。

老人家也實在爭氣,返家不到3天已可以自己進食。我替她移除了胃喉。再過兩天,連尿喉也甩掉。在家的生活復常後,她更能和小狗一起逛公園。

怎知好景不常,聖誕日剛過,我又收到電話:「福哥,阿媽突然氣喘,不能吞嚥,血氧又好低。怎麼辦?要打999送她入醫院嗎?」

在家寧養 彌留有至愛相伴

我立即趕往周家,今次周伯母的情况不大樂觀。她的心臟嚴重衰竭,肺部積水導致呼吸困難。雖然她的新冠病毒治好了,但是曾經引致血氧不足而影響到心臟加速衰竭,可說到了末期。

我們知道她的病情已不能逆轉。大家決定尊重老人家意願,不作任何徒勞的搶救。周伯母並沒有送往急症室,選擇在家寧養。在彌留的日子內她一直由至愛的家人陪伴,除了女兒、兒子、媳婦、女婿、孫女之外,她最鍾愛的小狗Maru更無時無刻依伴在旁。

周伯母在身體還是健康、頭腦依然精靈時,認真考慮自己的晚期照顧,讓兒孫及早知道她的看法及意願。她正式簽妥預設醫療指示,一份對維持生命治療的有效法律文件。有了此依歸,家人便可在她生命末期時放心執行她的意願,生死兩相安。

大家對周伯母的離去雖是極度不捨,但知道她了無牽掛、無憾無痛、心願所及、含笑而終時,我們真是感恩。周伯母對生死的看法前瞻而透徹,以生命驗證生命教育。我預計預設醫療指示今年立法審議後,社會大眾更能廣泛認知及推動生命的抉擇。能夠依照意願,在家安然離世,確是福分。我相信善心真能積福。伯母,一路好走。

原文: 
https://health.mingpao.com/%E3%80%90%E9%A0%90%E8%A8%AD%E9%86%AB%E7%99%82%E6%8C%87%E7%A4%BA%E3%80%91%E8%A1%A8%E6%98%8E%E4%B8%8D%E6%90%B6%E6%95%91-%E4%B8%8D%E6%8F%92%E8%83%83%E5%96%89-%E4%B8%8D%E6%92%B3%E5%BF%83%E5%8F%A3/


「宅醫學堂」學習更多知識→


更多「老友新聞」→

不合法變凶宅? 在家離世誤解多

當我們的生命已到盡頭,是否必須在醫院離世?無可否認,當末期病人的病情起伏不定和缺乏家庭支援,在醫院離世是較合適的,但如果病人的徵狀是可以控制、居住環境許可、護理支援又充足,在熟悉的居家環境裏接受照顧,並與家人度過人生最後的日子,各方面都較醫院愜意。

能夠躺在自己的床上,在家人和摯愛陪伴下離世,相信病人會認同是一件很合意的事;而對於家人來說,毋須面對醫院環境和探訪限制,能夠為摯親提供長時間和親暱的接觸,彈性地安排其他親友探訪和道別,也減省來往醫院和住所的時間,善用寶貴的光陰與摯親相處直至其離世,對大家都是一個較佳的安排。

社會大眾普遍認為,在醫院離世是必然的,在家離世彷彿是一件天方夜譚的事,鮮有人談及;更甚者,不少人誤以為在家離世是不合法的,一旦有人在家中死亡,家人必須報警處理,而死者遺體亦需要進行解剖,居住的單位更會變成凶宅,可見市民大眾對在家離世仍然存在誤解。

闡釋法例 多方入手釋疑慮

在香港,在家離世是合法的,相關法例規定:1.病人在家離世前14天內曾經接受醫生的診治;2.病人在家離世後必須由醫生證實死於自然,並簽署死因醫學證明書;3.病人在家離世後24小時內,家屬帶同醫生簽署的文件到生死註冊處辦理手續,領取「死亡證」及「死亡登記證明書(容許遺體運送)」,隨後便可以聯絡殯儀公司,安排遺體運送和安放事宜;4.病人在家離世後48小時內,遺體被安排存放在合法停屍間。

屬於自然死亡的個案,經醫生證實死亡和死因並無可疑,遺體是不需要進行解剖;相反,屬於非自然死亡、死因不明、離世後沒有醫生替其簽發死因醫學證明書、進入醫院24小時內死亡的個案,必須經相關的醫生或警務人員向死因裁判官報告,並進行調查,找出死因。

另外,死於自然的人士即使在家離世,由於他們並非死於非命,不用擔心其居住的單位會變成凶宅,或物業價值受到影響。

如病人選擇在家離世,家人也表示支持,應該與醫護人員商量,決定醫療護理方案,安排家訪,繼而獲得護理及實務等多方面的上門支援。一些非政府機構和私人組織皆有提供相關支援及資訊,相關政府部門也為死者親屬提供多項服務,例如死亡登記、火葬及土葬的安排、撒放骨灰、喪親支援及追思服務等。

在家離世是合法,相關法例上的要求亦簡單,但公眾並不知道這是一個可行的選擇,所以每年個案不多。直至近年因疫情及防疫政策,公立醫院病房曾經一度謝絕探訪,即使有恩恤探訪安排和後期的放寬探訪安排,探訪者仍需要符合疫苗接種和檢測要求,以及面對人數和時間的探訪限制。有些末期病人恐怕自己最終躺在醫院病床上孤單離世,希望摯親陪伴自己走最後一程,考慮在家離世。

但是從客觀的角度,安排在家離世,對照顧者有一定程度的壓力。病人和家屬考慮在家離世,通常在迫切的情況下發生,因病人剩下的日子有限,加上大家對此認識不多,若然家人對這個安排不能達致共識,一定會感到十分徬徨,不知所措。而且,家人在家照顧摯親由患病晚期直至離世,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們需要安排24小時的貼身照顧,往住會缺乏信心和感到莫大的壓力;面對病人情況日漸轉差,會感到自責;面對病人瀕臨死亡的徵狀,更會不知所措,他們極需要充分準備和支援。

推公眾教育 培訓健康義工

支援在家離世,可以從公眾教育、臨終服務發展、人才培訓及政策等多方面入手。可以考慮把這課題納入學校課程或教學活動中,醫療機構和組織可以提供相關資訊,亦可提供討論平台,讓大眾市民對在家離世有更多認識。若然有更多機構能夠提供在家離世的上門家居護理支援,並增加人才培訓,這當然是理想的事。上屆政府(食物及衞生局)於2020年發出立法建議文件,並於其後擬定條例草案擬稿,建議修訂《死因裁判官條例》的條文,容許患有末期病患的安老院長者,如果在離世前14天內曾經接受醫生的診治,並於離世後由醫生證實是死於自然,便毋須向死因裁判官報告其死亡。若然修訂成功,居住在安老院人士便有更大空間考慮在安老院離世。

筆者早於2014年開始大規模培訓健康義工,為社區中有特別健康需要的人士提供健康支援和照顧;更於2022年開始在培訓課程加入照顧晚期人士的內容,加強健康義工在這方面的知識和技巧,為社區內選擇在家離世的人士提供適時的支援,陪着他們走過人生的最後一程。若然這類型的培訓能夠得到更多社會人士參與和支持,必定會令更多市民受惠。

撰文 : 李燕瓊 香港都會大學護理及健康學院副院長(學與教)暨教授

 

原文:
https://paper.hket.com/article/3474609/%E4%B8%8D%E5%90%88%E6%B3%95%E8%AE%8A%E5%87%B6%E5%AE%85%EF%BC%9F%20%E5%9C%A8%E5%AE%B6%E9%9B%A2%E4%B8%96%E8%AA%A4%E8%A7%A3%E5%A4%9A


「宅醫學堂」學習更多知識→


更多「老友新聞」→

【預設醫療指示】表明不搶救 不插胃喉 不撳心口 擔心簽紙後有病不醫?什麼情况下生效?

【明報專訊】我太太好友的媽媽周伯母,在2015年簽妥「預設醫療指示」,表明「千萬不要搶救,不要撳心口,不要插胃喉,不要吊呼吸機」。去年底她感染新冠送院,當刻因為不能進食,沒有小便,醫生建議插胃喉及尿喉,家人卻猶豫了,是否要執行預設醫療指示?(編者按:周伯母的丈夫,因高血壓及中風多次後要長期瞓牀,到了後期插着胃喉、戴着呼吸罩,不能說話,走得辛苦……周伯母遂想在仍然清醒時列明意願,不想子女以後為此而為難。

清醒時簽妥預設醫療指示 列明不搶救、不插胃喉、不吊呼吸機

預早安排——預設醫療指示是一份對維持生命治療的有效法律文件,依照當事人意願執行,生死兩相安。(設計圖片,in-future@iStockphoto)
去年聖誕後,周伯母在家安詳離世。安息禮拜在灣仔一間教堂舉行,太太和我均有出席。來參加的,差不多全是她的後輩,濟濟一堂。追思會由觀看周伯母一些生活照開始,從她的婚紗照直至抱着小狗在聖誕樹前所拍的近照止,氣氛溫馨。各人都好像能在懷念中找到自己的身影。生命真能影響生命,周伯母總能發放堅忍守護的能量,她慈祥體諒,我們曾深受她的影響。

太太的悼文有以下一段:「Auntie,感恩有您。您讓我們感受到尊重及信任。您給我們示範什麼是包容體諒、愛及信心。我們一路走過來,獲得您無限量的啟發和支持。Auntie,因為您,我們變得更好。因為您,我們懂得被信任的力量。有您真好。謝謝您及懷念您呢!」

目睹丈夫「走得好辛苦」 免子女爭拗

2015年夏天,正當我從醫管局轉往私家執業時,周伯母特意約我與妻子晚膳。甫坐下,老人家便開口道:「福哥,我有一請求,希望你能替我辦到。」

周伯母的請求,原來只是替她簽妥一份預設醫療指示。莫說是一個這麼簡單的要求,就算是更艱巨的,若我能力所及都一定答應。但是當時我有些疑惑,問道:「伯母,你身體很好啊,何解現在這般着緊,要盡快簽妥預設醫療指示呢?」

周伯母回應說:「我見過鬼怕黑啊!好想自己仍然清醒時列明意願,不想仔女以後因我而為難。我目睹我先生,即你的世伯,走得好辛苦。他高血壓及中風多次後要長期瞓牀,到了後期插着胃喉、戴着呼吸罩,不能說話,日日眼睜睜,有一啖、無一啖的喘着。我好不忍啊!」

拒裝心臟起搏器 順其自然

「人始終會老,會病,會死。我可能也會中風,或者失智、失能,變成癡呆,再沒有表達能力。所以,我要趁今日仍然清醒自主,好好交代一切。免得有朝一日病到末期,所謂死到臨頭,大家因為我而爭持,不知道我的心意而『估估吓』,阿女說『無論如何一定要急救媽媽,不可以眼白白看着她死亡』,阿仔卻說『阿媽吊命吊得辛苦,不要幫她插胃喉、縛住對手』。大家的意見難免有分歧,所以今日請你來,希望能夠在我兒子、新抱、女兒、女婿、兩個孫女及孫女婿面前,講清楚我的意願。」

我不得不佩服周伯母,她雖80多歲高齡,頭腦仍然如此清晰。她永遠都這麼沉着,有遠見及為至愛們着想。事實上,我曾見過不少兄弟姊妹,為着父母親晚晴照顧的安排而爭持不下。家人缺乏共識往往是晚晴照顧大忌,這會造成更大的傷痛和遺憾。

周伯母更告訴我們:「我的心臟一向不好。最近,醫生提議安裝心臟起搏器。但是所謂『生有時、死有命』,如果死亡要來時,強留在世、苟延殘喘,絕非我所願,所以我拒絕了。我還想藉今日說清楚:有朝一日,我的生命到了盡頭,你們千萬不要搶救,不要撳我心口,不要幫我插胃喉,不要吊呼吸機。總之,千萬不要拖着我。福哥,我的意願就是『自然離世,走得安樂』。」

就在當天,周伯母在家人見證下簽妥了預設醫療指示,選擇在生命末期時,不作任何維持生命的治療。記得當晚氣氛輕鬆、踏實;尤其周伯母,好像放下心頭的一塊頑石。

轉眼間就是7年多,在這期間,周伯母身體逐漸退化變差,心律不正常是老問題,她亦曾因患柏金遜症、股骨骨折、膀胱發炎等疾病而留院醫治。但是每一次留院,她都會問:「幾時可以返屋企啊?我不怕死,但怕住醫院。」

染疫入院 插不插喉?

避免爭拗——在身體健康、頭腦清晰時,認真考慮自己的晚期照顧,避免家人因照顧安排而發生爭執。(parinyabinsuk@iStockphoto)
「屋企」對於周伯母來說,是心寬安樂之所。她三代同堂都居於附近相連單位,在家就可見到女兒、孫兒,甚至小曾孫們,兒孫滿堂的鬧哄哄生活實在難得。除此之外,她也有自家生活情趣,每天由家傭推着她和小狗一齊到附近公園,享受戶外的空氣、曬太陽、看花草、聽鳥聲。所以,她常說:「在家就是福氣。」不過,縱使我們有多願意留在家裏,有時也免不了要入院。2021年尾,周伯母因為是新冠病毒密切接觸者,被送往隔離中心。到了2022年11月,她亦被感染,確診後因發燒氣促、血氧急降,被急送醫院。

當然,在防疫期間入院,家人不得陪伴探望,病人一切消息及病况都只能倚賴院方通知。入院不久,家人接獲通知:「婆婆不能飲水,無法食藥,亦沒有小便。所以,醫生要為她插胃喉餵藥,亦要插尿喉放小便。」

「福哥,媽媽一早簽了預設醫療指示,講明不插胃喉。現在怎麼辦?」老朋友立即致電給我。

是的,周伯母確簽妥預設醫療指示,說明在生命末期時,不作任何維持生命的治療。但關鍵是:伯母現在並非生命末期,只是不能以口服藥,如果透過胃喉可以治癒病情的話,醫治是必須的。當情况好轉,她能夠自己進食時,我們便必須替病人移除胃喉。

胃喉果然收到效果。不到1星期,醫院便通知周伯母的病毒含量降至安全水平,血氧含量亦大致正常。我們即時向醫院申請周伯母回家治療。醫院最終亦批准,但病人仍須隔離多7天及在家處理胃喉及尿喉。

老人家也實在爭氣,返家不到3天已可以自己進食。我替她移除了胃喉。再過兩天,連尿喉也甩掉。在家的生活復常後,她更能和小狗一起逛公園。

怎知好景不常,聖誕日剛過,我又收到電話:「福哥,阿媽突然氣喘,不能吞嚥,血氧又好低。怎麼辦?要打999送她入醫院嗎?」

在家寧養 彌留有至愛相伴

我立即趕往周家,今次周伯母的情况不大樂觀。她的心臟嚴重衰竭,肺部積水導致呼吸困難。雖然她的新冠病毒治好了,但是曾經引致血氧不足而影響到心臟加速衰竭,可說到了末期。

我們知道她的病情已不能逆轉。大家決定尊重老人家意願,不作任何徒勞的搶救。周伯母並沒有送往急症室,選擇在家寧養。在彌留的日子內她一直由至愛的家人陪伴,除了女兒、兒子、媳婦、女婿、孫女之外,她最鍾愛的小狗Maru更無時無刻依伴在旁。

周伯母在身體還是健康、頭腦依然精靈時,認真考慮自己的晚期照顧,讓兒孫及早知道她的看法及意願。她正式簽妥預設醫療指示,一份對維持生命治療的有效法律文件。有了此依歸,家人便可在她生命末期時放心執行她的意願,生死兩相安。

大家對周伯母的離去雖是極度不捨,但知道她了無牽掛、無憾無痛、心願所及、含笑而終時,我們真是感恩。周伯母對生死的看法前瞻而透徹,以生命驗證生命教育。我預計預設醫療指示今年立法審議後,社會大眾更能廣泛認知及推動生命的抉擇。能夠依照意願,在家安然離世,確是福分。我相信善心真能積福。伯母,一路好走。

原文: 
https://health.mingpao.com/%E3%80%90%E9%A0%90%E8%A8%AD%E9%86%AB%E7%99%82%E6%8C%87%E7%A4%BA%E3%80%91%E8%A1%A8%E6%98%8E%E4%B8%8D%E6%90%B6%E6%95%91-%E4%B8%8D%E6%8F%92%E8%83%83%E5%96%89-%E4%B8%8D%E6%92%B3%E5%BF%83%E5%8F%A3/


「宅醫學堂」學習更多知識→


更多「老友新聞」→

【新冠肺炎】疫下查詢「在家安寧」較疫前多1倍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查詢及簽署「預設醫療指示」的人數增多。有老人科專科醫生表示,有健康人士因對接種新冠疫苗存憂慮、怕染疫後離世而提早簽署指示,以防在罹患不可逆轉疾病,例如持續植物人狀況時,可拒絕任何維生治療;另有不少個案亦因為公立醫院、安老院舍等限制探訪問題放棄到醫院接受治療,選擇在人生最終章「在家安寧」。

▲ 養和醫院長者醫健主任、老人科專科醫生梁萬福。(養和醫院提供圖片)

養和醫院長者醫健主任、老人科專科醫生梁萬福表示,以往簽署「預設醫療指示」多數為有末期疾病、或患有不可逆轉疾病的患者,有關人士亦可同時簽署「不作心肺復甦術」,預先指明如出現心跳停止時不作心肺復甦術。而自疫情出現,有10至20多名健康的中年人士,因對怕疫苗的副作用和染疫後離世而提早簽署指示,即一旦出現末期病情等情況,可拒絕維持生命的治療。

他指出,養和醫院自2015年起至今,曾為60名病人提供「在家安寧」的服務,惟在疫情之下,公立醫院、安老院舍等設探訪限制,院方在2020年接獲的有關查詢亦較疫情前增多一倍。

梁萬福又難忘一名患有呼吸性疾病的90多歲婆婆的個案,她去年曾因肚痛而入住公立醫院,出院後再因呼吸系統疾病,需到私家醫院接受檢查及治療,惟因婆婆惦記同為90多歲的老伴,亦不想對方因曾外出而增加染疫風險,故向女兒表達想留家治療的心願,在家使用正壓呼吸器以紓緩呼吸困難的症狀,不打算入醫院,亦接受及期望在熟悉地方度過最後時光,及後因病情惡化,她最終在十多名親友倍伴下,安然在家離世。

他表示,「在家安寧」必定是患者與家人的共識下才能圓滿達成,而及早規劃亦可以免爭拗,並為患者作最好的安排及準備。他又直言不少人對「在家安寧」存有誤解,以為病人離世後需要報警處理,而住所亦會變成「凶宅」等。

他解釋指,根據香港法例訂明,醫生須在病人離世前14天內與病人見面,並其離世後24小時內上門證實屬自然死亡,方可為死者發死因醫學證明書,而家屬只要按病人意願預先安排喪禮及殯儀事宜即可,毋須報警,而遺體亦毋須解剖。至於「凶宅」是主要針對死於非命,即是他殺或自殺個案,而大部分年過80的長者能在家中自然死亡,不會構成凶宅因素。

梁萬福指出,由於港府仍未就「預設醫療指示」立法,有不少醫生處理在家離世時,會較為謹慎或擔心有法律後果。他期望有關立例可在2022至23年呈交立法會審議,目標下年可以立法;另盼在「在家安寧」方面可以有更加多的公私營合作,讓有意「在家安寧」的患者可得到私院提供的協助,而私家醫生亦可在基層醫療方面提供有關服務,讓患者可以多一個選擇。

「預設醫療指示」是任何18歲或以上、精神上有能力行事者均可簽署,旨在在罹患末期癌症、持續植物人狀況或出現不可逆轉的昏迷狀況等疾病時,可以拒絕維持生命治療,包括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

原址:【新冠肺炎】疫下查詢「在家安寧」較疫前多1倍-香港經濟日報


「宅醫學堂」學習更多知識→


更多「老友新聞」→

記錄逝者在家離世最後一程

殯葬禮儀師上門護理先人身體 由抹身按摩到送上靈車

另為亡者化妝:因見盡遺憾,所以想幫人好好道別

一個殯葬禮儀師的忙碌日常

今天是個忙不可開交的日子。阿興早上做完身體檢查,準備進殮房做兼職助手。下午趕接著到大圍寶福山,跟他負責的家屬認領遺體及見法醫,公立醫院殮房爆滿,跟他穿梭在紀念館旁設置的一排排臨時儲存遺體的凍貨櫃之間。他邊忙著打電話,邊安撫等待認領先人的親屬。因為剛收到一位在家離世個案家屬Lilia的通知,媽媽早上剛去世了,阿興需要立即改動日程,趕到他們家為先人進行遺體護理。 事情排山倒海傾倒而出,是HOBBYHK創辦人陳培興的日常。阿興除了是位殯儀策劃師,也是位生死教育工作者。禮儀師工作包括協助安排死亡文件、安葬、整個喪禮的事宜,到最後處理先人骨灰等,同時會為先人化妝。

穿保護衣為Covid逝者化妝

今年三月第五波疫情高峰期,醫院實施有限探訪和照顧時段,每天死亡人數過百,突如其來的死亡令很多人無法見到摯親最後一面,或在親人彌留時陪伴或無法舉行理想的喪禮而抱憾終生。「早陣子沒得幫染疫遺體化妝時,有位家屬跟我一起認領媽媽遺體,他看了一會回頭跟我說,不是很肯定那是不是媽媽,一般人未見過一個人離世後模樣,眼睛凸起、口會張開,臉會凹陷,我聽到他們嚎哭,那就是因疫情離世而沒法瞻仰遺容的人,去到殯儀館都一直封棺,在醫院離世時他們隔著玻璃見媽媽最後一面,第二面已是認領遺體。那次挫敗感很大,覺得幫不了他們。」見盡無法善終的遺憾,所以當3月29日有殯儀館願意開放場地,讓因疫情去世的人瞻仰遺容,阿興穿著保護衣戴著面罩,為因疫情去世的人化妝。 「將心比己,讓在世的人見到親人完美一面,他們會釋懷多點。其實我很感恩,覺得自己在災難位置上幫到忙。讓他們看到家人最好的一面,對我來說就是救贖。」在難以善終的時代,令阿興比別人更想做多一步,除了化妝工作,他亦想藉這段日子推動在家離世,即是末期病患選擇在家中自然去世。「在醫院離世,四圍的人都不認識、咳嗽聲、呻吟聲,都會令患者更不適,離開時心裡可能很慌張,又看不到家人,在家中離開,家人卻能由頭到尾陪著你。」

由上門作遺體護理到送上靈車

因為看過一篇阿興撰寫的《在家離世》的文章,Lilia重新連繫上這位同校校友,最後由阿興負責Lilia媽媽臨終前照顧及後事安排。「其實24小時內處理遺體也可以,但家人想有最好環境保存先人身體,所以我一般都盡快趕到。」阿興解釋道,一般人對在家離世的印象是從新聞來,第一印象都是想起「伴屍多天」、一定要送遺體去解剖、有警員上門調查等。其實在家離世在香港亦有合法程序可跟從,如果醫生在14天內見過病人,屆時可簽發死因醫學證明書,不需要報警再將先人送去冷藏或存放遺體的地方,過程中亦毋須驚動法醫。 隨阿興趕至Lilia居所,阿興先為存放在冷氣房間的蔡媽媽進行遺體護理,包括抹身、按摩軀體以防身體變僵硬、塞肛、更換適合放進冷凍櫃的衣物及鞋子。最後為先人戴上帽子、口罩、太陽眼鏡,再以輪椅運送上接體車,如同送家人去看醫生的日常,過程不會驚動鄰居。護理遺體過程中,阿興讓家人為母親梳梳頭、塗抹點面霜,這些集體參與讓大家為親人做最後的事,心意有出口去表達,亦能減少遺憾。

接受生命走到盡頭的勇氣

去年八月一個下午,Lilia發現媽媽腹上有顆凸起來的顆粒,最後被診斷是第四期癌症,過程中看過不同醫生、進行了不同檢查也無法確知癌細胞的源頭。「媽媽病情來得突然、惡化得更突然,我們一直想法是,媽媽不想做任何入侵性化療就不要做,但開始見到她惡化,那刻我們才接觸紓緩治療及在家離世,怎樣從媽媽角度想,如何舒服、平安地度過最後時間。」Lilia跟家姐Vivienne、弟弟Keith憶述,媽媽癌症情況較複雜,發現時情況已不能根治。 「我一開始比較抗拒,我朋友、女友等都在醫院工作,他們出發點是要救人,即使已到生命的晚期,但當親力親為照顧媽媽,就想順從她意願。」Keith本來深信醫院有一切能幫媽媽紓緩的醫院設備,例如遇到肺積水、需要輸血等危急情況,醫院配套都能處理。「那時常在想不知自己是否做錯決定,懷疑自己提供的東西不足夠,我們每過幾天就開會討論,每個決定都在想對不對。微小的日常東西都牽涉很多事情,那種複雜或糾結,很的令人很辛苦。」 當親人生命走到盡頭,應該堅持延長他的壽命,抑或接受自己無能為力無計可施,順從他的意願,把握最後相處日子;照顧者如何分配時間與家人的病情搏鬥、怎樣調整起伏情緒等,都是三姊弟面對的生死課題,每天心理交戰千百回。 「我們有問過『老友宅醫』醫生,有沒有甚麼情況下要送她去急症室,他有分析不同情況,但說了一句:其實媽媽去急症室都是會不適的,只是你看不到她的痛苦。以往固有思想就是有甚麼事就去醫院吧,然而有些事我們終究有共識,就是以媽媽為出發點。」今年3月疫情最嚴重時,蔡媽媽突然發燒,家人無法判斷是因為染疫還是病情惡化,因此送她去急症室。當時醫療系統失控,病重的她未能接受到適當治療,令她特別害怕到醫院,那次經歷過後,家人決定盡可能都順從母親想法,留家治療。「媽媽性格很膽小,在最熟悉地方逗留她會最舒服。留家中有很多人探望她,精神好點就聊聊天,晚上入睡也安心點,醒後有人照料,這些在醫院是做不到的。而且留院有染疫風險,會拖垮整個身體,這種情況下醫生不會讓她出院,就要在醫院去世。」

「老友宅醫」提供晚期照顧服務

阿興介紹了其中一個提供晚期照顧服務的機構「老友宅醫」給他們一家,在醫療設備、上門服務上提供到一定支援。Keith回憶起有晚媽媽上不了廁所,他Google了這情況發現有機會是瀕死的徵兆,那時仍猶疑是否真的可以在家離世,最後透過「老友宅醫」姑娘上門幫媽媽插尿喉及租用製氧機, 機構中有醫生提供及教家人使用平安藥、嗎啡,有問題都會Whatsapp群組回答。醫生每兩周上門會診一次,平日亦能媽媽視象視診。家人另外透過紅十字租用輪椅、協助洗澡等儀器;靈實醫院的家居支援部提供餵食教學,同時提供社工服務,關顧媽媽和照顧者情緒。 家人同時透過阿興介紹,請了位照顧者看顧媽媽,除了照料三餐、換片等工作,最想是有人陪她聊天。原本在公立醫院做護理人員及臨終病房工作的看護寶寶,十年前接觸過一位臨終病人,本希望可以在家離世,然而當時主流概念都是在醫院離開,所以當這次接手蔡媽媽個案,她立刻答應,以圓了十年前的遺憾。「 疫情兩三年間,我見到不少病人離開,家人都沒得探望,一個負壓房隔著玻璃窗去看最後一面,甚至臨終病房未必可讓家人陪伴,好像很沒有尊嚴地離開。一個人走到生命盡頭,最重要是家人有質素的陪伴。」 靈車5時半準備到達,Lilia執起結他,家人肩貼著肩,圍圈唱最後的詩歌送別媽媽。子女間為蔡媽媽改了名字叫「老佛爺」,笑媽媽「港女」常要人猜度喜好和心意,啜核多金句,聰慧轉數快,平日愛撐著傘子在公園曬陳皮,廚房儲下一堆牛大力和巴戟杜仲,方便煲一啖滋潤湯水;還有那道家人由小吃到大的客家擂茶,都一一刻在他們心裡。三人訴說整個月的陪伴中多了對母親的寬容,也一起經歷了她的困難。Lilia平日最愛躺在床上跟媽媽聊天,歡喜的、憤怒的、悲傷的,二十年來點滴日子走馬燈般掠過,最後在床邊握著媽媽手陪她睡著,像她小時候一些撒嬌的晚上。他們都說,雖然跟母親生活的時間沒想像中那麼長,但甘心樂意陪伴家人走過是不容易的,能夠在這時代好好道別,已是種恩典。

視頻原文: https://youtu.be/t4fW_agPlvw


更多真實個案分享→


更多「媒體報導」→

臨終回到熟悉的家、由家人陪伴走至最後!
爸爸的最後一程,在幸福與笑聲中度

我的父親在剛剛的6月15日於家中在家人的陪同下安詳離世。父親是在八個月之前確診胰臟癌,爸爸今年74歲,以現代人的角度算是年輕,所以醫生也建議積極治療。爸爸其他也很想積極對抗癌症,雖然知道胰臟癌的存活率其實不高,但如果化療成功可能也能夠能活多幾年,看到兒孫長大成人,大學畢業也是他的心願。

然而,命運的安排並非掌握在人的手裏。爸爸在接受化療之後效果並不理想,身體出現的副作用告訴他要停止。公立醫院的醫生建議直接進入紓緩治療,私家醫生建議轉為口服化療,爸爸接納。但是一兩個星期之後身體太虛弱,沒有辦法繼續。

我們開始和爸爸商量他的臨終安排,了解他希望如何度過最後的時間。我們告訴他可以選擇在家離世,可以安排醫生上門給予適當藥物並且我們會在家中陪着他走到最後,他欣然接受這個安排。

 然後,我的三位姊妹和爸爸的三個妹妹,便一起展開了二人一班的全天候24小時輪班照顧。爸爸其實還很清醒,只不過已經很難進食。我們不知道他還能夠活多久,可能數星期可能數月,大家也只是盡力希望他能夠擁有最後的優質生活。我的姊妹們,每天輪流給爸爸三次腳底按摩,他非常享受,還說姊姊按得好,姊姊就向他要求小費,他會笑!姑姑當值的時候也會和爸爸說笑聊天。爸爸竟然對姑姑說覺得現在很幸福,還問是否老天爺給他的玩笑,現在才給他享受這種幸福。聽到爸爸覺得幸福,我們就感到欣慰。

我們找到的臨終關懷服務叫「老友宅醫」,是專門支援選擇在家離世的病人。我強烈推薦這個醫療團隊給希望考慮在家離世的人。他們回覆極快,開始的時候我只是WhatsApp查詢,他們就很快給了適當的資料、報價、所能提供的服務等等。當我們決定使用這個服務,他們立即有一個團隊與所有家屬以WhatsApp溝通,看到爸爸的影片,給予最適當的意見支援。醫生也能適時上門提供適當的藥物及治療。

就在父親離世的當天早上,姊姊們察覺爸爸開始口齒不清,雖然他的神智還清醒,但是已經極度虛弱,姊姊便通知全家人見爸爸最後一面。在眾多親友的包圍下,大家的氣氛也沒有太傷感,想不到在無人發覺的情況底下,爸爸就安詳地離世了。慢慢的停了呼吸心跳,當姊姊嘗試測量他的血壓,血壓機已經沒有反應。

老友宅醫的團隊得悉爸爸已離世便立刻安排醫生到場簽發死因證明書,然後再過幾小時便有殯儀服務上門接走爸爸的遺體。殯儀服務也很細心,只是用輪椅接走爸爸,沒有令到鄰居恐慌。這個服務的費用也很相宜,一般人也能夠負擔得起。我們在家照顧爸爸最後的十天,連同最後醫生上門簽發死因證明書,所費也只是幾萬元。換來的就是家人和爸爸也沒有遺憾,還有一些美好的最後回憶。

感恩記者陳曉蕾在數年前開始報道如何在香港好好死去這個議題。能夠在家中在親人的陪伴下與世長辭真的是一個很大的福氣。希望有需要的人可以善用這些服務。

感謝爸爸的養育之恩,願爸爸安息。

原文: http://www.etnet.com.hk/mobile/tc/health/LA72641


更多真實個案分享→


更多「媒體報導」→

【50+自在小日子】最後一程」的三部曲:
「在家離世、喪禮及回歸自然!選擇火葬定土葬?

這些年,翻來覆去,最微細的,通通想過、記下過;隨著年代轉變,社會上不同機構可提供的善終服務,日益多元,所以每次翻看自己的筆記,總是修訂再修訂。

就以「在家離世」一項為例,從前太多誤解,以為此舉不合法,死在家裏,要麻煩家人報警,遺體又要送往公共殮房解剖之類。

其實根據香港現行法例,只要病友於離世前14天內曾約見註冊醫生,而該註冊醫生於病友離世後24小時內,上門核實病友不屬於「非自然死亡」一類,並即時簽發死因證明書,家人便可前往死亡登記處辦理死亡登記,繼而安排殯儀服務於48小時內移送遺體至合法存放地方如殯儀館便可。

閑人可能會擔心,本地沒有願意上門診症的註冊醫生,這又是另一誤解!

於網上隨意搜尋,即可找到提供一條龍服務的專業團隊如「老友宅醫」,為選擇返家休養的末期病友,安排減輕疼痛的紓緩治療及安寧服務,令病友可在熟悉的環境及親人陪伴下,安心渡過珍貴的每一刻。

 當然,要成功取得在家療養,必須符合一大堆條件,亦是另一難題,有機會再寫。

至於「喪禮」,對我來說最是簡單,因為在我的計劃中,絕對不需要舉辦任何告別式。

在生的時候,忙極,只要是自己重視的人,要見的,總會偷取時間一聚,要說的,萬語千言滔滔不絕,臨走一刻,不會再有遺憾,所以,毋須再見;其他不相干的,只是相互間人生路上的過客,萍水相逢,互不拖欠,大限之日,更不必見。

既說一切免了,何以我又把「喪禮」列入「最後一程」的三部曲之中呢?

華人社會依舊以傳統思想主導,化煩為簡乃個人意願,相知半輩子,外子一定懂,父母親屬卻未必體諒。在世之時,必須跟他們說得一清二楚,免得他朝有所誤會,以為外子薄情薄倖,讓我黃泉路上孤苦伶仃。

最後一部曲我希望以火葬形式「回歸自然」。

坦白講,土葬確實勞民傷財,所謂慎終追遠孝悌忠信,倚仗的,難道就是那一片墓地?真心盡孝道敬先人,不會只在每年的春秋二祭吧?

思念在心田,不在形相,算是灰飛煙滅,愛常在。當然,鹹魚白菜,各有所愛,說直接點,既是「最後安排」,絕對應該一意孤行以己先行,令自己歡喜,即成為當下給自己的首要及最後任務。

 香港殯葬服務種類繁多,除了政府公共服務「墳場及火葬場」網頁內提供的清晰指引外,坊間亦有不同的服務供應商,如以非牟利機構或社企形式運作的「毋忘愛」、「晴善舍」及「恩福殯儀」等或近年由年輕一代入行主理的「賣棺材的男孩」及「肥仔殯儀手記」等。

 抱歉此刻我無法以過來人身份,跟眾閑人分享上述各式服務的水準,某天,當一切隨風,也許,我可借機折返相告,就看你是否願意!

 歲月催人老,虛名誤人深,空在人間走一回,倒不如討個便宜:來也歡喜,去也無憂!

原文: http://www.etnet.com.hk/mobile/tc/health/author/lolo/LA72216


更多真實個案分享→


更多「媒體報導」→

【平民心理學】長者怕寂寞

疫情又在惡化,作為長者中心社工的筆者,又再準備面對中心隨時被要求暫停非緊急服務的局面了,長者又要準備捱悶了。活動對長者來說真的非常重要,在疫情初期時,不少年輕人批評長者在疫情下堅持去晨運,又去飲早茶,增加傳播病毒風險。事實上,以現時的情況,許多長者已經減低了出外活動,因為他們都知道長者感染了這種病毒後的死亡風險較高。

其實不少人會批評,為甚麼長者們堅持去晨運或飲早茶?在家煮早餐不行嗎?也不是不行的,但他們會感到十分痛苦。在最近疫情開始緩和的時候,中心的各種活動重開,不少長者立即回來参加活動。才兩個多月不見,長者的容貌就顯得相當憔悴,筆者在對話中評估他們的情緒狀況,就發現不少長者浮現焦慮症的症狀。

就如早前的文章中分享,長者在退休後,失去了往日的家庭責任,或從工作中獲得的身份和地位,加上長者還得需面對身體健康和機能開始退化,難免會出現擔心的問題。當擔心的問題變得越來越頻密和嚴重的話,就會增加出現焦慮的情況,當焦慮的情況越來越嚴重的時候,就會變為焦慮症了。

當負面情緒還未到達情緒病的時候,當然就不用治療,但不代表不需要處理。處理情緒的方法有許多種,其中一種是親人和朋友的支援。就好像青年人一樣,在受到壓力的時候,都會希望找朋友和你分憂。長者和青年人一樣,他們都需要社交上的支援。

在中心裏,有幾位被筆者把名字放進了情緒問題觀察名單的長者,最近都未被我邀約傾談的原因,正是他們擁有非常有幫助的情緒支援社交圈子。他們來参加活動,與老友相聚,外出飲早茶或下午茶,心情便立即回復正常或明顯地放下了心裏的擔憂。這是十分健康和有效的減壓方法,可是,如今疫情再度惡化,希望他們能夠頂得住。◇

原文:https://hk.appledaily.com/local/20201031/7FYGZOLSDNHUJAEOLOHEPB3AIU/?fbclid=IwAR2bbJMHYiDHib_5NiB-9SJpB9uo8kmr7FqQFVJJv3VAJuv9EIUtRZvx8RI&utm_source=whatsapp&utm_medium=messenger&utm_campaign=hkad_article_share&utm_content=share_link


「宅醫學堂」學習更多知識→


更多「老友新聞」→

免費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