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院爆棚 病人滯留急症室21小時

【本報訊】流感高峯期底下,公立醫院服務繼續超負荷。醫院管理局公佈,前日15間急症醫院的內科病房全部「爆棚」,整體佔用率高達115%;最嚴重的是將軍澳醫院,佔用率更由128%升至132%。

伊利沙伯醫院亦高達124%,據悉不少等候上病房的病人,前晚已經於急症室滯留,有人最少等候了21小時、至昨日下午都未獲安排上病房。

另外,亦有私家醫生表示,近日求診人數「爆到七彩」,一日可以接收近20宗流感新症,提醒未接種疫苗的市民,應盡快打針,以應對將會持續兩個多月的流感季節。

醫管局表示,前日急症室一共有5,910人次求診,當中948人需要於內科病房留醫。最多人求診的是伊利沙伯醫院,達499人次;該院昨日亦出現明顯的「星期一症候群」(Monday Syndrome)。

據悉,昨日下午有近百人坐滿該院急症室,急症室內亦擺放了多張病床。據悉當中有病人由前晚7時等候至昨下午4時,仍然未獲安排上病房,滯留最少21小時。聯合醫院情況亦非常惡劣,一度有多達102人候診,輪候時間超過六小時。

私家醫生每日接20宗流感新症

家庭醫生林永和表示,在流感肆虐底下,上周末的求診者中,近半為流感病人,平均每日有近20宗新症。即使近日天氣稍為回暖,但交叉感染會令病菌持續活躍,「通常都係一家大細一齊黎睇醫生」。

林永和提醒市民,兒童和50至60歲的「少老」為容易感染H1亞型流感的高危組別,應盡快打流感針。私營市場疫苗供應暫穩定,但月尾有機會缺貨,將與藥廠密切聯絡,視乎需要「補針」。

另外,港島東醫院聯網行政總監陸志聰昨日與傳媒聚會時表示,港島區將於2019/20年度推行24小時「通波仔」手術服務。日後港島區病人若果需緊急進行「通波仔」手術,可以按需要送往瑪麗醫院、東區醫院或律敦治醫院三間急症醫院接受手術。

對於之前有傳聞指,心臟科醫生會因此而萌生去意,他相信不會發生。陸志聰又說,東區醫院將會着力增強日間服務,包括擬改建洗衣場為日間手術服務中心,期望可於今年上半年完成研究及提交建議。

■記者梁銘恩、于健民

原文: https://e123.hk/news/453768

Featured Post

【醫療改革】慈善機構善用視像看診 助婦女墮胎為偏遠病人斷症

隨着科技及手機網絡越來越普遍,利用視像看診的「虛擬醫生」服務越來越多,有醫療慈善組織亦利用視像看診,協助保守地方的婦女進行安全墮胎,同時有志願組織召集醫生,為非洲偏遠地區的病人看病。

來自阿姆斯特丹的醫生岡珀斯(Rebecca Gomperts)十幾年前創立遠程醫療服務「Women on Web」,為病人提供網上醫療諮詢,向波蘭及薩爾瓦多等禁止墮胎國家的女性寄流產藥,目前已經向包括美國等100個國家寄送藥物。岡珀斯的組織多數透過電話或Skype為尋求墮胎女性提供安全的幫助,她與團隊甚至會航行出公海,為有需要女性進行墮胎手術。

至於在非洲國家贊比亞,醫生嚴重短缺,全國僅1,600名醫生服務1,400萬人,英國人鐘斯(Huw Jones)曾在當地當導遊,他眼見當地多數民眾無法獲得醫療服務,回國後與有志之士成立慈善組織「虛擬醫生」(Virtual Doctors)遠距離為病人斷症,機構更獲得贊比亞政府支持。

贊比亞的醫護人員或診所職員會利用手機App或平板電腦,記下病人的病徵及拍照,資訊會傳回英國,由醫生義工協助診斷,部份病人個案更會轉介至專家處理,包括皮膚癌、愛滋病以及愛滋病相關的問題。英國的醫生會將藥物及設備存在贊比亞的醫療中心,並提出治療方法。

鐘斯2016年受訪時表示,「虛擬醫生」除了看診外,也可以幫忙解讀報告。例如當地雖然不缺X光等醫療設備,卻缺乏放射師,而「虛擬醫生」就可以為病人說明情況。

英國廣播公司/國際公共電台

原文:【醫療改革】慈善機構善用視像看診 助婦女墮胎為偏遠病人斷症-蘋果日報

Featured Post

【醫療改革】有手機電腦就做到! 視像看診歐美應用廣泛

英國政府建議讓病人利用即時通訊程式,以視像會議的方法向醫生求診,以應付醫生短缺問題。其他國家近年也積極考慮這種應診方式,美國特朗普政府去年提出新例,有機會將「虛擬醫生」納入聯邦政府醫療保險(Medicare)承保範圍內;歐洲亦有科技新創企業提供手機app應診服務。

歐洲有不少科技新創企業提供在線問診諮詢,服務充滿彈性,例如2014年創立的愛爾蘭公司VideoDoc,病人只要用手機、平板電腦或電腦,就可以登入網站或用app上網與醫生進行視像看診,毋須預約。VideoDoc由早上8時至晚上10時都有醫生看診,用戶可以選擇逐次諮詢付費20歐元(179港元),或是繳付年費35歐元(314港元),一家四口一年年費則為110歐元(987港元)。

美國聯邦醫療保險和聯邦醫療輔助計劃服務中心(Centers for Medicare and Medicaid Services,CMS)去年7月提出方案,在2019年的《醫生收費附表》中加入新建議,為「虛擬醫生」買單。病人就算沒有面對面見醫生,只要透過通訊科技應診,或是向醫生上傳照片作評估也受保;方案亦會擴大Medicare所覆蓋的遠程醫療服務,將長期預防性服務都納入其中。

CMS官員維爾馬(Seema Verma)強調,中心希望利用影音應用程式,或者是醫療諮詢平台等技術,令Medicare更為現代化,她提到病人可以利用Skype等通訊軟件,讓醫生評估病情及提出建議。CMS希望新例有助減省病人來往診所的時間及金錢,同時減少醫生的文書工作。

事實上,美國私人醫療保險業界比Medicare走得更前,大部份保險公司已經承保「虛擬醫生」,包括安泰人壽保險(Aetna)、醫療保險公司Anthem、UnitedHealth Group及藍十字等,都有與在線醫療公司如Teladoc、American Well及MDLive等合作。

例如Anthem、三星和American Well三方去年合作提供24小時非緊急醫療服務。Anthem的會員只要利用三星「Samsung Health」應用程式登入LiveHealth Online服務,便可以與American Well遠程醫療平台上的醫生進行交流。

《福布斯》/Irish Tech News

原文: 【醫療改革】有手機電腦就做到! 視像看診歐美應用廣泛-蘋果日報

Featured Post

【醫療改革】覆診唔使去醫院! 英推視像看診冀減1/3門診預約

歐洲多國面對醫療人手短缺的問題,英國推出新醫療改革,革新的診症方法,包括讓病人以即時通訊軟體Skype,以視像會議的方法向醫生求診,政府相信,做法可減少三分一門診預約,省下數以十億鎊醫療開支和人手。不過有病人組織擔心,做法會將長者或無法使用手機的病人排除在外,整體上未必一定對病人有利。

英國政府推出一個10年的國民保健服務改革,當中包括推動病人透過手機等常用的裝置,用Skype看醫生。首相文翠珊表示,希望普及視像看診,令病人對整個求醫的過程有更大的掌握。

英國國民保健服務(NHS)行政總裁史蒂文斯(Simon Stevens)指出,醫生反映有很多門診病人實際上未必需要面對面看診,尤其是手術後的覆診、為長期病患者提供建議等,轉用Skype看診後醫院可減少3000萬的到訪人次,「可省下三分之一的門診數目,即3000萬趟的行程,而省下的醫護人手

史蒂文斯又指,如個別家庭醫生無法提供Skype應診服務,市民可考慮使用虛擬醫生服務「Babylon app」,此系統確保在2小時內提供普通科看診服務,以人工智能為病人診斷。

不過有病人組織的代表凱爾(John Kell)認為,政府推動醫療系統改革時,應從病人利益出發,並不應以節省開支為首要考慮,更質疑推動視像看診,只會對年輕、病情不嚴重的病有利,「重要的是不可將不懂科技、不習慣電子化的人排除出去。」

根據數據,全英國門診預約的數字在10年間倍增至一年9400萬,相關費用達到80億英鎊(約800億港元)一年,如果升幅持續,政府未來可能一年要花上11億英鎊(約110億港元)來維持服務。史蒂文斯坦言,政府有意結束沿用70年的醫療預約系統,批評舊的系統「過時而且不可持續發展」。

可以用於其他事情上,如研究及早在初期發現癌症,拯救更多生命」。此外,出院病人可以智能手錶、智能手機等裝置監察健康數據,確保數據異常時能及時通知醫生處理。

原文:【醫療改革】覆診唔使去醫院! 英推視像看診冀減1/3門診預約-蘋果日報

Featured Post

完善居家安老 房屋規劃不能缺席

政府預期香港人口將持續高齡化,房委會屋邨人口尤其嚴重,長者住戶佔房委會公屋住戶總數由2010年的16%升至2016年的19%,當中逾十萬住戶均屬長者住戶,如何讓這批長者「老有所養」,對政府而言確是一大挑戰。對長者來說,除入住安老院舍外,居家安老也是選項之一,政府應為此提供適足配套,並徹底改變未來房屋發展的規劃思維。

新計劃顧及家居設計 成效不俗

要讓長者「安享晚年」,當然不能僅限於「有瓦遮頭」。隨着身體機能老化,更需要向其提供全面的日常生活支援服務。就此,一方面,政府應提供適足的資助安老院舍;另一方面,政府應改善、推廣居家安老計劃。

房委會早在1990年便已在屋邨試行「屋邨老人社區服務計劃」(服務計劃),向有需要的長者租戶伸出援手,但在2003年底以服務重疊為由將計劃取消。計劃突然中止,這反映管治者短視,未有認識到人口老化帶來的長遠影響。

及至2012年,房協於轄下20個出租屋邨大舉推行「樂得耆所」居家安老計劃,為長者提供一站式的服務及關懷網絡,以支援他們在住屋、醫療護理及身心社交等需要。「樂得耆所」與上述服務計劃最大不同之處,在於除了一般的復康及保健服務、推廣運動以及健智訓練,亦會特別邀請職業治療師進行家居環境評估,以提升家居安全。

港大受房協委託,就「樂得耆所」計劃進行研究,四年間研究了12條房協出租屋邨、約千名長者,指計劃不但減少長者入住安老院舍意欲、具抑鬱症狀的百分比,跌倒次數亦由約20%減至不足16%;使用急症室的百分比,亦由逾30%減至24%。政府在去年接納了《安老服務計劃方案》中社區服務、院舍照顧維持平衡的目標,既然「樂得耆所」計劃成效顯著,那麼,政府應盡快將之推廣至其他公營房屋。

推動房屋整合規劃 建設安老社區

隨着將來有更多公共屋邨落成,政府在規劃房屋設計時若有更整全的「居家安老」計劃,發展「公屋2.0」,相信更能收事半功倍之效。舉例來說,新加坡早在1998年便從房屋規劃的思路推行「居家安老」,他們規劃的樂齡公寓以滿足一至兩位老人需要的小戶型為主,但公寓當中會設有提供養老服務的場所,如樂齡服務中心、診療中心、活動中心和心理治療室等;當局也會為老人專門改造設施,例如調低公寓單位開關、門鈴和門窗的高度,而在室內間隔方面也會讓廁所緊靠卧室,並設置長明燈等。

在香港,上述房協「樂得耆所」計劃亦已設置長者康樂中心,每星期有義工協助長者進行健腦訓練。有長者指,有空就會去康樂中心打米蘭牌訓練腦筋,中心也會為長者進行健康評估和每月健康檢查,讓長者可盡量留在家中照顧自己。

香港並非沒有「後來居上」的機會。舉例來說,政府在去年12月已推出10億元的「樂齡及康復創科應用基金」,將資助安老及康復服務單位購置、租借或試用科技產品,以改善服務使用者的生活,減輕護理人員及照顧者的負擔和壓力。如果將有關樂齡科技的應用結合房屋規劃設計,便有機會有所突破。

第三條路線 社區彈性安老

除此之外,政府若能完善「居家安老」的房屋規劃社區設計,也有機會在「院舍安老」與「居家安老」之外開拓出第三條路線。舉例來說,在日本就存在一些由民宅改建,屬於社區嵌入式照護的「小規模多機能型居宅介護」,他們主要提供少量床位讓社區有需要的長者彈性暫住,日常則分散在自己家中的照顧模式。

部分服務單位更力求打破機構與社區的「圍牆」,讓路過的居民可以到機構裡跟長者打招呼或是「共餐」,也開放讓小朋友入內與長者玩耍,將機構與社區自然地融為一體。隨着未來有更多公共屋邨建設推出,或者也是時候讓我們一同拉闊居家安老的規劃想像。

原文: 完善居家安老 房屋規劃不能缺席

Featured Post

台灣醫院推出 AI 門診服務 診症快 600 倍準確率 8 成

有留意本地新聞的話,都會知道過去幾天的急症室爆滿問題嚴重,病人需要苦候多個小時才獲得治理。全球各地都在積極提升醫療質素,台灣有醫院則嘗試利用人工智能,以提升醫療效率,診斷速度可以快 600 倍,而準確率更加高達 80%。

台灣科技部早前宣佈投入 8,000 萬台幣(約 2,033 萬港元),聯合國立臺灣大學、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和台北榮民總醫院,結合人工智能技術構建醫療影像標註資料庫,而台北榮民總醫院會在明年上半年開設人工智能門診服務。醫療影像標註資料庫利用大量疾病的影像資料去訓練人工智能演算法,現時演算法的準確度已經達 8 成以上。

資料庫能夠協助醫生判斷病因,同時提高診斷一致性和精準度。現階段醫院會將人工智能應用於心、肺和腦等重大疾病。透過人工智能演算法,醫生可以及早發現肺癌和找到肺結節,縮短尋找病源的時間,有大學教授甚至指在過去要花 20 分鐘才能確診疾病,利用人工智能只需要 2 秒。資料庫現存 46,450 個醫療影像案例,包括心臟冠狀動脈、腦轉移瘤、原發性腦瘤、聽覺神經瘤、肺癌等疾病的電腦斷層、血管攝影、磁力共振造影和 X 光等 15 項影像資料,當中有 17,950 個案例標註了疾病資訊,未來還會繼續擴充。

原文: 【醫療里程碑】台灣醫院推出AI門診服務,只需2秒確診疾病,準確度達8成。 – Medical Inspire 醫・思維

Featured Post

下月發2000元長者醫療券 超出5000元上限餘額將取消

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陳肇始表示,長者明年1月1日會繼續獲發每年2000元的醫療券金額,她提醒,超過5000元累積上限的醫療券餘額會被取消。

陳肇始表示,在「長者醫療券計畫」下,每名65歲或以上的合資格香港居民,每年可獲發2000元醫療券金額,按自己的健康需要,選擇適合的私營基層醫療服務。而今年6月,政府額外發放一次性的1000元的醫療券金額,並將累積上限提高到5000元。

到明年1月1日,合資格的長者會繼續獲發每年2000元的醫療券金額,但超過5000元累積上限的醫療券餘額會被取消。市民可致電2838 0511或上網(www.hcv.gov.hk)查詢醫療劵餘額。

醫療券適用於已登記參加計畫的私營服務提供者(即西醫、中醫、牙醫、脊醫、護士、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放射技師、醫務化驗師及於註冊名冊第I部分註冊的視光師)提供的服務。 但醫療券不可以用來純粹購買用品,例如眼鏡、海味、藥物、藥材及醫療用品。

原文: 

https://hk.news.yahoo.com/%E4%B8%8B%E6%9C%88%E7%99%BC2000%E5%85%83%E9%95%B7%E8%80%85%E9%86%AB%E7%99%82%E5%88%B8-%E8%B6%85%E5%87%BA5000%E5%85%83%E4%B8%8A%E9%99%90%E9%A4%98%E9%A1%8D%E5%B0%87%E5%8F%96%E6%B6%88-052100978.htmlshorturl.at/jlop0

Featured Post

【兼職乖孫救長者】公營陪診等年半、私營價格貴 社區自救靠鄰里

長者公營陪診服務輪候時間長,年中消費者委員會又指出坊間私營或自負盈虧機構陪診服務收費名目多,一個基層長者要找陪診服務有幾難?一些社福機構和地區人士開始想辦法自救,在區內自己配對陪診街坊和有需要長者,建立社區網絡,成效如何?由街坊自發做社區裡的「兼職乖孫」自救又可行嗎?

 

年半先等到社區照顧 尋私營服務每次動輒花幾百元

截至今年十月底,共12,009人在長期護理服務中央輪候冊內,登記輪候各種資助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其中有7,540人正在設有陪診服務的「綜合家居照顧服務(體弱個案)」或「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隊伍中等待,平均輪候時間為17個月。

公營服務等候時間長近一年半,私營或自負盈虧機構開展的陪診服務於是應運而生,基層長者卻難以負擔服務收費。今年六月,消費者委員會向31間私營或自負盈虧機構或公司發出問卷,最後僅收到16間機構或公司的回覆;結果顯示各機構護送或陪診單次服務每小時介乎62元至160元,較公營最貴收費即每小時19元、至少貴逾兩倍;亦有機構每小時收費160元,較公營服務貴逾7倍。

若以長者到公立醫院輪候覆診時間計算,一般需用上3至4 小時,以此計算(4小時),每次基本服務費由$248至$640。如有需要長期使用陪診服務,消委會建議要估算清楚開支和負擔能力,免失預算。

埋單計數,基層長者每一次找私營陪診員陪同覆診,就要付248元至640元不等基本服務費。上述金額,還沒計由用者負擔的護送服務期間來回車資(有一機構更指定要以的士為交通工具)、偏遠地區或離島附加費、某些機構要求非地鐡沿線的消費者支付的交通接駁費等。

 

 坊間自救配對服務陪診 減長者不安

公營和私營服務路路不通,腳痛、眼疾卻是眼下苦況,長者還可以怎樣做?關注家居照顧服務大聯盟(關顧聯)在2015年至2016年間,在馬鞍山、荃灣及葵青區推行「樂助有里」服務配對計劃,招募30多個街坊陪40個長者及殘疾人士覆診、清潔和煮飯等,長者每次只需付5元,街坊可得30元,差價由計劃補貼。

關顧聯請使用者在接受服務前、後填寫「身心靈全人健康量表」,並在計劃完結之後發表研究報告。報告分析指計劃後使用者的痛苦度減低,平靜度增加。例如,在家及外出支援有助長者和殘疾人士改善衛生、減少跌倒等問題,紓緩他們的緊張和壓力;而陪診、散步及接送服務等則減少了輕、中度缺損者身體不安的感覺。

研究計劃指出更重要的一點是,身體尚可、與子女同住但子女無暇照顧的輕度缺損者在資源不足下最容易被忽視,但照顧他們卻是「綜合家居照顧服務」(IH)本來的原意——預防性支援。當這些輕度缺損者乏人照顧而受傷,久而久之增加嚴重缺損人數,等同加重醫療開支負擔。

 

 善用鄰里網絡令社區照顧更人性化

「樂助有里」這類地區配對計劃想做到的,不只是將使用者當作服務對象,而是把他們還原為人——除了陪診、清潔,他們或許還有去公園散步、探望親人的需要。鄰舍關係更容易貼合這些需要,同住一區的街坊們有傾有講,回到社區仍有機會碰面;縱然鄰里並非專業護理員,關顧聯指,鄰里網絡可以輔助正規服務,完善社區照顧各個層面。

樂助友(義工)曾協助離院使用者陪同買菜及洗切餸菜,令使用者可以繼續自行煮食。另外,也曾協助長者跨區探望住院舍的親人、外出公園等。
—-關注家居照顧服務大聯盟,「樂助有里」服務配對計劃 研究結果新聞稿

坊間還有人正推動社區或市民互助的概念,近年有年輕人設計陪診配對應用程式,也有地區工作者打算在自己區照辦煮碗,如何惠彬(Ben)下年一月打算自資於元朗區辦配對計劃,請區內婦女、街坊做兼職乖孫,陪長者覆診、買餸或家居清潔,價錢以社會福利署現時社區照顧服務收費作基準,即最貴每小時19元,陪診員則可獲60元或以上時薪,差價由計劃資助。「同區街坊服務長者,大家在買餸時又能碰頭;我也想由街坊一起構想整個計劃的運作。這種做法更能凝聚社區。」他說。

原文: 

https://www.hk01.com/%E7%A4%BE%E5%8D%80%E5%B0%88%E9%A1%8C/269398/%E5%85%BC%E8%81%B7%E4%B9%96%E5%AD%AB%E695%91%E9%95%B7%E8%80%85-%E5%85%AC%E7%87%9F%E9%99%AA%E8%A8%BA%E7%AD%89%E5%B9%B4

%E5%8D%8A-%E7%A7%81%E7%87%9F%E5%83%B9%E6%A0%BC%E8%B2%B4-%E7%A4%BE%E5%8D%80%E8%87%AA%

E6%95%91%E9%9D%A0%E9%84%B0%E9%87%8C

Featured Post

港故:婆婆喪偶後跳出第二人生 「我過得好快樂你安心吧」

你認為,70歲後的退休生活應是怎樣?早上到茶樓喝早茶,接着到公園散步、跟三五知己聊聊天?不如讓白淑英以自己的故事,打破你對退休生活的既有印象!

退休後成為跳舞老師

「差唔多每日都上堂,一、二、三、五、六都上堂!」即將77歲的白淑英婆婆是一位跳舞老師。起初她是替腳受傷的大學同學代課,再受社區中心的賞識,令她於社區中心開展退休後的跳舞人生。

從小愛跳舞 活到老學到老

白老師從小便喜歡唱歌跳舞,大學時期更有一科必修的形體班,她的跳舞基礎便是從那時開始建立。畢業之後,她也有繼續學跳舞,所以牛仔舞、恰恰(Cha-Cha)、探戈這些舞蹈也難不到她。

師生關係如家人

「我同大家嘅關係好似一家人一樣!」白老師眉開眼笑地說。跳舞不但成為她退休後的事業,還拉近了她與年輕學生們的關係。有些學生一星期會跟她上兩至三堂課,這比白老師跟子女見面的次數還要多。遇上有學生轉換髮型或穿了新的衣裳,白老師都能一眼看出來。有時下課後,她們更會一起上茶樓喝茶,聊聊彼此的生活趣事。

痛失丈夫 從此不能唱歌

「快樂、有活力」的白老師,誰也猜不到曾經有一段傷痛的日子。修讀聲樂出身的她,跟丈夫在大學時期認識。丈夫是男高音,白老師是女高音,可說是郎才女貌,非常登對。畢業之後,他們靠教唱歌維生,在家中開設一對一的課堂,桃李滿門。可惜好景不常,丈夫突然發現患上癌症,而且走得匆忙,頓時令白老師難以接受,更一度把自己困在家中差不多十個月。

「我唱唔到歌,我一唱歌就諗起佢,我就會喊,所以我唔想唱。」白老師語帶哽咽地說。丈夫離去,對白老師來說是一個重大打撃,令她從此不能唱歌。有學生曾經苦苦哀求白老師再次教授聲樂,白老師都忍痛拒絕。

「跳」出谷底 創出第二人生

幸好此時她的朋友帶她跳舞,令她從谷底走出來,十年來這種「邊學、邊跳、邊教」的生活,沖淡了她喪偶後的悲傷,充實了她退休後的生活。

白老師能做到「退而不休」,是因為她所參與的社區中心一直關注退休長者的生活,今年更首次舉辦「耆商創未來」計劃,希望讓多點退休人士可以展現才能,令他們有「再就業」的機會,在退休之後都可以繼續發光發亮。

今集《港。故》用7分鐘,來跟大家一起看看這位76歲婆婆的退休後的跳舞人生,或許能對大家心目中的「退休」生活有些啟發。

原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Qt1undvJOI

Featured Post

【老咗都要靚】母女檔為長者做靚口水肩:求其用BB口水肩係侮辱!

穿衣服在年輕一輩心目中,是潮流;在老一輩心中,是日常。坊間少為老人家而設的服飾店,加上老人家年紀大肌肉流失,身體開始「縮水」,街上衣服總是衣不稱身。想扮靚但苦無選擇,社企裳樂匯坊就決定針對老人家市場,設計功能性的服裝,亦和老人中心合作免費改衫,度身訂做。

年輕常穿旗袍 長者冀重新度身訂做

荷姐80多歲,最愛穿旗袍。「以前在寶覺女子中學讀書,校服是長旗袍來的,所以一直習慣穿旗袍」。她說,旗袍是日常裝束,愛其典雅高貴,不需大時大節才能穿。裳樂匯坊的時裝設計師及業務發展經理駱麗明(Winsome)和老人中心合作,知道荷姐愛旗袍,為她度身訂做了一套淺紫色配白色蕾絲的套裝旗袍。服裝處處見巧思,老人家怕冷,下襬長度剛好蓋過膝蓋,以免下半身着涼;套裝衫長度蓋住小肚楠作修飾作用。荷姐對套裝亦愛不惜手,說外面難以找到價格相宜訂做旗袍的店舖,「有人找我飲茶我一定會着去,不想浪費設計師的一番心意,做得這麼漂亮。」

男士對衣服亦有要求。贊哥今年88歲,本來是鞋匠,手巧多主意,不時會動手做帽子、袋子留給自己用。他愛穿剛好合身的衣服,最愛穿「飛機褸」,貪其短身方便活動。面對有要求的老人家,Winsome都一一「收貨」,由選布料、度身、設計都和老人家溝通,盡量滿足他們的要求。

功能性運動服 多內袋方便放貴重物品

除度身訂做外,社企亦設計老人運動和家具服裝。兩年前Winsome成立這家社企,接觸多了老人家 ,發現他們愛參加本地短線遊,如去食海鮮、荔枝團等等。所以她特別設計方便摺疊的運動服,方便手腳不靈活老人家出行。運動系列衣服用上快乾、不易弄污的布料,令衣服弄污後亦不會尷尬。另外,運動長褲又名為「腰錢萬貫」,Winsome笑說:「意思是整個腰的位置都有一個內袋,可以放錢和重要物品,冬天又可以放暖包」。

他們設計的衣服在不少位置都有反光標示,原來是為了方便老人家易於尋找拉鏈位置;服裝亦有多個內袋,讓老人家貼身放貴重物品。拉鏈、衫袋設計較大;衫身亦刻意用夾圈較大的牛角袖,方便老人家不用舉高手都可以穿着。設計源於易地而處,「經歷過痛風或中風的人,穿衣服的時候真的會缺乏自信。舉高手或者穿衣服都要有人幫助,所以我們想將(衣服)變成簡單而可以應付到的事。」Winsome說,預料明年開始,將衣服推出市場售賣。

老人身形縮水 坊間難有合適衣服

老人家身形縮水,袖長由一般的23、24寸變成20寸,坊間衣服衣不稱身。不少老人家因為缺乏合適的衣服而欠缺自信,有老人家覺得自己衣服不夠體面,所以常常拒絕子女的邀請飲茶。Winsome稱,「曾經遇過一位婆婆,家人買了一件很貴的羽絨但她不穿,一問之下,原來衣服太大了,帽子把眼睛都全部遮擋了,穿不了」。

倒數人生 更要穿得好

一套好的衣服,除了長者着得時尚,也可以讓他們減少隱蔽。Winsome與長者中心開始免費改衣服務「縫補寶」,就是希望長者有合身衣服穿。「老人家最重要是找到一件合身的衣服,太大或者太厚重的衣服很容易讓他們跌倒。我們希望可以讓他們有更多選擇,穿得漂亮之餘,也穿得好,能鼓勵他們多去逛街和家人飲茶」。「年輕人不時買衣服給老人家,但買之前不如親身帶他們試試。試了以後才知道,他們真正需要甚麼、喜歡甚麼」,「當他們穿一件合身的衣服時,他們的笑容(自信)是沒法子擋得住的」。

「其實老人家都可以時尚,他們是活生生的。」Winsome認為,尤其華人社會和舊時代的人,一套好的衣服很重要。她憶述,曾經替一個90多歲的伯伯度身訂做衣服,但衣服還未做好,他就過身了。「當時我們問他想訂做什麼造型的,他說想參照飛機師造型。當下很震撼,原來一個90歲的伯伯,也想『着得有型』。後來收到消息,知道他已離世,家人希望我們能把衣服送給他們,放到棺材裏面。因為這套衣服是離世前他最後訂做的,他原來一直記掛着」,「我做了設計師很多年了,但從來沒有這種感覺。這套衣服好像橫跨天堂、地獄和人間,超越時空一樣。既然人生是倒數,每一刻都很重要,所以很多人說老人家年紀大不用打扮,但我覺得就是因為年紀大,才要珍惜時間打扮、珍惜時間對自己好。」

記者:袁志敏
攝影:潘志恆

原文:【老咗都要靚】母女檔為長者做靚口水肩:求其用BB口水肩係侮辱!

Featured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