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以「家」為中心的醫療】一名醫師親臨日本「在宅醫療」現場:
生命最終,醫療只該是「支援」

 

最適合閱讀本書的讀者:40 歲的你,整天在北部打拚,是否曾經為了陪伴親人回診從台北趕回中南部,請假一整天?70 歲的你,獨自一人的夜晚,發燒不知所措,不想打擾兒孫,只能撥打 119 叫救護車。

「阿伯,醫師說你不能再吃東西了!」C 又在偷吃了。

腸胃科醫師說沒有辦法繼續替 C 治療食道癌了, 要請「安寧」的醫師來看看。C 想回家,因為他想奪回吃的自由,在僅剩的生命時間內。C 決定帶著氣切管和肚子上的一條灌食管(也就是經皮穿刺胃造口)回家。

第一次跟 C 見面,C 問:「我可以從嘴巴吃嗎?」

等不到醫師同意,回家後的 C 已經就餐桌定位。水餃、餛飩、滷肉、鹹豬肉,還有零食、甜點,無肉不歡。C 的太太手藝很好, 夫妻經營過一家小吃店, 生意不錯。每次往診,我們都故意錯開午餐時間,否則就無法抽身,非上座吃一頓不可。一杯茶、一些茶點,往往是居家訪視的固定補給。

我一個月至少一次會幫 C 換一支新的氣切管。出院不久,C 肚子上的胃造廔管早已不用,百分之百用嘴巴進食。就這樣度過了半年,直到 C 陷入昏睡為止。

食道癌的病人真不能吃東西嗎? 有時候,我們會忘記 C 是食道癌的病人。照顧 C 的半年裡,我對醫學上的診斷產生了問號! 和一般的認知落差還真不小。今天吃了什麼? 下次要吃什麼? 才是我照顧 C 半年來居家醫療的重點。後來我才知道, 這種支援在家生活的醫療, 在日本被稱為在宅醫療 。

到底什麼是「在宅醫療」?

家裡的瓦斯沒了,一通電話,瓦斯行就送到厝裡;家裡的馬桶壞了,自來水馬達壞掉,一通電話,水電工就上門;可是家裡有老人家生病,身體不舒服,出不了門,該怎麼辦? 家裡有癌症末期的人發生狀況,就是一通電話,叫 119 嗎?

老一輩的人常說「請先生來往診」,「往診」就是醫師會到家裡看病,但現在台灣社會,幾乎看不到這樣的景象了。早年因為醫師少、看病貴,不少人把小病拖成大病,非到真正嚴重到快不行了,才拜託先生來厝裡,因此,早期的往診,以急症較多,現在已經是慢性病的時代,醫師到家裡看病的內容,和過去應該有所不同了。

台灣 2018 進入高齡社會,65 歲以上老人比率超過 14 %。再過十年就邁入超高齡社會,和現在的日本一樣,老人比率超過 20 %,換言之,五人有一人超過 65 歲。年紀大了, 出門看病總有不便,是不是有更好的支援辦法呢?

醫師到家裡看病在日本稱為「在宅醫療」,在台灣有人稱為「居家醫療 」。不過兩者還是有一段不小的差距,對日本人來說在宅醫療是一種較前衛新穎的醫療概念, 定義是, 支援在家生活的醫療或健康照護手段。

在日本不管是不是罹癌病人、是不是末期重症, 只要有失能、失智或就醫不便的老人,甚至小孩,都可以接受「在宅醫療」,在宅醫療的各種服務,涵蓋醫療與長照體系、服務的給付和方法的推廣,並有財源來自醫療保險、長照保險以及地方政府或民間財團的資助。2012 年日本國家政策確立推動社區整體照顧後, 在宅醫療成為「社區整體照顧」成功推動的必要條件之一,在宅醫療不僅是概念,也是政策目標。

「居家醫療」在台灣仍是一個嶄新且有些陌生的詞彙,來自 2015 年全民健保推出以基層診所為主的一項試辦計畫——「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試辦計畫」。2016 年升格為「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 擴大為醫院也可參與,但需要組成團隊,同時服務對象也刪除身分限制。然而,這仍只是一種健保給付的計畫而已,並未成為政府的政策目標。 1995 年全民健保開辦之初,已經有給付護理師到家(包含機構)更換管路為目的的「居家照護」,也是屬於「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的一部分。相 對於日本行之多年的在宅醫療,台灣的居家醫療尚有很長的路要走 。

到底「在宅醫療」如何在日本發展起來的? 首先,有關在宅醫療一詞的來源,有一說是在一九九四年,東京的柳原醫院為了照顧千住地區下町的居民,推出「24 小時巡迴型在宅照顧 」,這是一種結合醫療與照顧的全天候社區到宅照顧服務。透過居家護理師與照顧服務員搭配的小組,每天分為四班,在千住地區內巡迴。當時,院長增子忠道醫師在國會答詢時,即正式使用了「在宅醫療」這一詞彙。

現代日本在宅醫療的發展概念,大多以 1981 年佐藤智醫師在東京成立 NPO 組織ライフケアシステム(Lifecare system, 簡稱 LCS)開始。LCS 由家庭醫師提供 24 小時服務,也就是以「診所」為基礎的在宅醫療。

1970 年代,佐藤醫師便認為「疾病是在家可以治好的」和「我們自己的健康要靠我們自己守護」。當時,日本的醫療保險制度沒有給付居家醫療,也不存在長期照顧的保險(介護保險),於是佐藤便提出 「大家的健康需要大家互相幫忙」的互酬性概念 。進而成立 LCS,採取會員制的家庭醫師在宅醫療與健康管理制度。

不只是看「病人」,而是以「家」和「社區」為中心的醫療

在宅醫療既然是一種支援在家生活到最後的健康照護行為, 因此,不僅要照顧生命末期,也要積極預防慢性病併發症,以及失能、失智的退化,支持在家生活,好好終老。日本四國松山市蒲公英診所的在宅醫療達人——永井康德醫師常說:「在宅醫療是 讓每個人『活出自己』的醫療 。」

在宅醫療和醫院醫療最大差別在於空間,也就是醫療環境的翻轉。接受醫療服務的人對此感受特別明顯。比方說,同樣住在社區內,在「自宅」接受在宅醫療利用者,可以維持原本習慣的生活方式,但是入住「機構」的在宅醫療利用者,多少需要改變既有的生活方式。

當我們說, 希望創造一個「在地老化」(aging in place)的社會時, 指的就是「在地終老」的環境, 讓長輩在盡量不改變既有生活模式狀況之下, 迎向生命的最後階段。因此, 與其說在宅醫療是以「人」為中心的醫療,不如說是以「家」為中心 ,以「生活方式」為重心的醫療。因此,實際從事居家工作的醫療人員,所見所聞的生命故事絕對比連續劇還豐富。

「這一次,我們沒有裝上鼻胃管」

「余醫師,我媽的鼻胃管又掉了,我不敢自己裝回去。」簡訊的那一端,傳來家屬的呼叫。

「好的,我中午前過去看看。」回覆訊息的同時, 也透過雲端平台,告訴負責案家的居服員督導,然後便飛快出發前往案家。督導提醒我,因為 今天不是上班日,醫院的居家護理師不會出來處理「拔管事件」。

「一個不留意,鼻胃管就被拔掉了。」兒子說:「偶爾她也會吃一些東西,但我擔心她會嗆到,所以不敢給她吃太多。」

沒有直接裝上鼻胃管,我們嘗試先將增稠劑加入果汁,用湯匙慢慢餵病人 B。

觀察 B 吞嚥的情形,其實沒有太大問題,難怪會自己拔掉管子。雖然進食慢,稍微活動就喘,但相信病人仍喜歡自己經口進食。很快的,兩百 cc 的黏稠果汁一下子就喝光光了。 這一次,我們沒有裝上鼻胃管 。

幾天後,從聽說兒子找來居家護理師把管子裝了回去。理由是, 他一個人照顧實在很累,無奈居家服務只提供「兩天一次」的支援, 在「吃」這件事情上,實在愛莫能助。

一個月前,我第一次拜訪 B,由於多重慢性病加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再加上失智, 她幾乎是全天臥床, 而且反覆的肺炎住院、出院。如此二、三次的照顧循環,讓獨自照顧的兒子身心俱疲,所以在居服督導的安排下,我們才有了第一次的接觸。

根據研究,75 歲以上的日本人(後期高齡者)到死前,男性會經歷三至五次、女性五至七次的照顧循環(care cycle)過程。第一次見面,我便跟 B 的兒子說明, 照顧循環的情形會一再發生,我們必須跟其他家人討論,什麼時候放手 。否則以現代的先進醫療,如果沒有癌症的話,人幾乎可以沒有生活品質地一直活下去。這一次住院能幸運的離開加護病房,下一次可就不一定了。

拔管事件幾週後,我的 LINE 又響了起來:「我媽不太對,能來看一下嗎?」簡訊這麼說。

事實上,台灣家屬很少會主動打電話給醫師,即使每次留下名片時, 我都會特地告訴他們,不要客氣,有問題就聯絡我 ,但會打電話的幾乎不到百分之五。如同日本式的在宅醫療,強調 24 小時可以應付案家的需要,這是「在宅療養支援診所」的基本條件。但要如何應付? 其實每個地方的作法不同, 讓對方安心卻是最高指導原則 。後來,我盡量以 LINE 的方式留下可以跟我連繫的管道。

上午,我拜託居服員督導先去查看,同時也請案家通知醫院居家護理師。「居家護理師叫我們送醫院! 聯絡過了,跟以前一樣。」簡訊這麼回覆,有點無奈。

下午,居服員督導很緊張的來電,說病人 B 已經昏迷了,但兒子還是希望醫師親自來看看再判斷。夜間我趕赴 B 的家中,她的嘴巴張大、瞳孔放大,對痛覺無感,還有發燒。不停發出的呼嚕呼嚕的痰聲, 有點嚇人。兒子倒是異常冷靜,或許是看多了,只是灌食沒有停止。

「請停止灌食,通知所有人回來。」

第二天,停止灌食的病人依舊嘴巴張大,瞳孔放大。停止灌食一夜後,昨晚嚇人的痰聲已經沒有,家人都回來了,眼眶泛紅。第三天早上,女兒來訊息通知我,B 已經沒有痛苦。啊,這就是平穩死!

當時唯一的醫療處置,是請他們停止灌食。 生命最後階段,醫療處置都可以停止,但照顧的工作卻不能停 。

生命末期需要照顧和陪伴, 醫療只是支援的角色 。從事安寧工作者,就像領航人一樣,陪伴著準備前往下一站的人們。我時常跟家屬說明,不要勉強生命,生命最清楚下一班車什麼時候會來。醫者應該要讓家屬清楚方向,才能讓他們做出對陪伴生命死亡最好的決定。

原文:https://buzzorange.com/2020/08/13/home-care-medicine/?fbclid=IwAR3s2RZVd4-m_v4Gy7OqohMAXfSnLwYzRAyuzaW3Qovd0rRmcGz2f0E3y6Q

Featured Post

【KODW】小設計大影響:兩份表格解決醫療與病人最大痛處

別以為「死亡」只是東方人的忌諱,其實西方人對這詞語也常常避而不談。然而,對於醫療服務行業而言,死亡是無可避免且必須面對的一環。而人們拒絕正視死亡的態度,往往令病人、其家屬,以至醫院之間構成了巨大的隔膜。
英國Helix Centre的Digital Care Planning董事總經理Chris McCormack於KODW(設計「智」識周)2019活動上,分享醫療系統其中一個「盲點」及難處,正是善終服務及病人意願。他指出:「在英國,每年約有50萬人死亡,其中一半個案發生在醫院。但是,只有8%的人希望發生在那裡。」當然,這裡指的是病人去世之前以及其家屬的意願。Helix Centre是一家由政府醫院、前線醫護人士、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和倫敦帝國學院組成的創新研究中心,致力研究個性化護理,包括早期診斷以及緊急情況。其理念是透過設計改變醫療服務,而善終服務的工作更是當中重要的一環。「即使有近一半死亡個案發生在醫院,但並沒有很多人會樂意去討論『死亡』。將心比己,每個送院的個案,病人及其家屬都希望病情好轉而非以『死亡』作結,醫療人員固然不惜一切拯救病人,但總有時天不從人願。我們是否應該思考醫院在處理病人的善終服務時,有否忽略他們的意願?有沒有更好的處理方法?」

Chris McCormack指出,在英國,每年約有50萬人死亡,其中一半的個案發生在醫院。但是,只有8%的人希望發生在那裡。所以特意設計「ReSPECT」及「ACP」項目。
生老病死是每個人的必經階段。相信曾經有長輩在醫院離世的人,都會對「Do Not Attempt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DNACPR」(不作心肺復甦術)這個抉擇難以釋懷,簡單而言就是簽下放棄急救同意書,免於面對可能比自然離世更痛苦的急救過程。在某程度上,這是一個合乎理性與人道的做法,但人所擁有的複雜感情往往會為決定者帶來心理上的不適。Chris指出,根據他與臨床醫生和工作人員一同並肩作戰的經驗,病人和家屬都曾說,DNACPR表格經常導致人們對於在緊急情況下將要使用的治療方法,感到疑惑和困擾。有見及此,Helix Centre進行了長時間的研究,也進行並記錄了有關維持生命治療的艱難對話,整合出一種新的處理方式:Recommended Summary Plan for Emergency Care and Treatment/ReSPECT(緊急護理和治療建議摘要計劃)。這是站在病人角度設計的一份醫療計劃,讓病人清楚了解各種治療帶來的效果,從而有權選擇有尊嚴地離世。「透過重新設計一份表格,我們重新設計了一份關係」Chris說。

「醫療創新方案往往成本高昂,當中的想法可能需要經過漫長的時間才能應用在臨床層面。」Helix Centre特別擅長透過設計去解決醫療過程的日常問題,提供應用度高而低成本的解決方案。在完成ReSPECT項目後,Helix Centre著手研究善終護理服務。大部分的病人及其家屬都希望病人在熟悉的家中離世,而不是冷冰冰的醫院。今天,每個發達國家都正面臨人口老化的挑戰,因此,如何保障長者的健康以及為他們安排善終服務是非常重要的。Helix Centre的「Advance care planning/ACP」(預先護理計劃)便應運而生。

研究指出,ACP有助八成的參與人士如願以償,不但讓醫院與病人的意願保持一致,更減少了65歲以上長者的住院天數,節省額外的醫療開支,使病人及家庭都感到安心。不過Chris指出:「現時只有5%的住院病人使用預先護理計劃。然而,它應像一份遺囑,每個人都應該擁有。」所以,Helix Centre進一步擴展ACP的滲透力,將之帶進家庭層面。因此,此服務現已覆蓋英格蘭和威爾士,年紀最小的用戶甚至只有23歲。此外,ACP也獲得了SBRI Healthcare的資金資助,將ACP變得更方便使用。

橫跨了一個又一個世紀,縱使科技不斷提升人類的健康水平,人們卻並沒有單純因此而感到更幸福。因為比起冰冷的科技,背後的使用者終究是有血、有肉的人。人性和溫暖其實才是人類福祉的重點,而這也正是Helix Centre致力發展的出發點。Chris引用了詩人Maya Angelou的一句:「你的所言所行都為世人所忘,但人們永遠不會忘記你讓他們帶來的感受。」(“People will forget what you said, people will forget what you did, but people will never forget how you made them feel.”)

「Advance care planning/ACP」(預先護理計劃)現已從醫院延伸到家庭。

原文:https://www.hk01.com/%E5%A5%BD%E7%94%9F%E6%B4%BB/498790/kodw-%E5%B0%8F%E8%A8%AD%E8%A8%88%E5%A4%A7%E5%BD%B1%E9%9F%BF-%E5%85%A9%E4%BB%BD%E8%A1%A8%E6%A0%BC%E8%A7%A3%E6%B1%BA%E9%86%AB%E7%99%82%E8%88%87%E7%97%85%E4%BA%BA%E6%9C%80%E5%A4%A7%E7%97%9B%E8%99%95?utm_source=01appshare&utm_medium=referral&fbclid=IwAR26VZmUZRZdN-WDYVxdkV3itFSvRD_Na3sqPMyWOITj8cqabcTGQhp2C8I

Featured Post

「媽媽對不起,我不知道急救會讓妳七孔流血...」
醫師急診室觀察:有這種家人,是病人生不如死的開始

人生最悲慘,不是破產或被老闆開除,而是生不如死。更慘的是,重病纏身躺在床上任人決定你好不好死,眼睜睜看著親人決定了自以為對你最好的選擇。更頭疼的是,這些親人在此之前都未受過生死教育的訓練,就驚慌失措地得在短時間內做出重大決定。

以為插管萬能的家屬

有一名癌症婦人,有女兒、先生陪同門診,厚厚的病歷資料顯示她已治療很久。她瘦弱的身體只有35公斤;一般人都希望自己能瘦一點,但癌症患者的體重卻不能往下掉,因為研究發現,體重每下降5%,存活率便會下降30至50%。 我見她虛弱的兩手前撐、兩肩高聳、駝背往前彎,額頭微微冷汗。 這種呼吸型態是因為呼吸困難而產生的「端坐呼吸」,是心臟衰竭的末期表現,表示病人心臟已有明顯肺積水,因為身體的保護作用,端坐呼吸會比較舒服,重力能使部分血量轉移至下半身,使回流到心臟的血量減少,從而減輕肺充血的壓力。

這名病人的癌細胞轉移到肺、肝和骨頭了,又併有主動脈瓣狹窄(Aortic stenosis),就是從左心室通向主動脈的瓣膜口有狹窄現象,導致心臟的血擠壓不出去,進而造成了心臟衰竭。 單純主動脈瓣狹窄已是一種致命的疾病,有一半的病人在臨床症狀出現後2年內死亡,她已1年半了。

而且醫療紀錄告訴我,她這半年因為心臟衰竭、肺積水、呼吸衰竭,被呼吸內管插管2次,2次拔管成功。 我問病人,我可以為她做什麼嗎?病人喘到無法回答,嘴唇已經發紺,她的身體完全處在缺氧狀態,我囑咐護理師馬上在門診內緊急準備氧氣瓶,後送急診。只見她的大女兒凝重地對我說:「黃醫師,請你給她插管,我跟她說過很多次了,她不插管會活不下去的。」

這時只見婆婆用盡力氣,氣喘如牛地說:「我……不要……太……痛苦了……」她顫抖、浮現青筋的右手,空撈我的衣袖。未料她女兒用力把婆婆發紺的手指撥開,幾乎用吼的:「給我住手,妳別給我亂來!」整個診間瞬間凍結,我只得緩和氣氛,趕緊替婆婆接上氧氣。婆婆的眼神充滿惶恐,像是做錯事的小孩,不知所措。

醫師被迫以《醫師法》對抗死亡

顯然眼前又是一個「病人說了不算,家屬說了才算。」的家庭。 現實很殘酷,只要病人沒簽署或家屬未代替病人簽署DNR意願書,醫師一定要急救,否則就是違法。當強勢家屬替病人做決定,要求醫師急救到底時,也只能搶救到底,即便七孔流血、血糞四溢在床上也不能放棄。

又因《醫師法》第12條規定:「醫師診治病人時,應向病人或其家屬告知其病情、治療方針、處置、用藥、預後情形及可能之不良反應。」重點就是「應向」病人或其家屬告知其病情,這是指醫師不能只告訴病人本人,還要告知家屬,那個「或」字,使家屬和病人有同等權利。 實務上,把醫師告上法庭的都是家屬,醫師只有依法處理,才能自保安全。所以在權力結構下,醫師還是會聽家屬的比較多,病末患者的心聲經常被忽視,進入病危的他們無力抗拒家屬的決定,變成超級弱勢。過往若有強勢家屬主導,通常都預示著病人生不如死的開始。

不願放手的家人,換來雙輸

給了氧氣後,婆婆馬上被送往急診,急診醫師照例詢問病患本人要不要插管治療,婆婆當然拒絕了,因為她上個月才被插管急救過,表示非常痛苦,不想再被插管,而且胸部因胸壓導致肋骨骨折和電擊,至今還在疼痛。更痛苦的是,插管後她只能躺在床上無法言語、四肢被迫約束動彈不得、無法下床。其實婆婆的意願十分明確,她情緒相當激動。

急診醫師和在外頭等待的女兒,再度說明母親的意願,只見女兒臉色一沉:「讓我進去和我媽討論。」 只見女兒走向母親,瞪了媽媽幾秒,然後開罵:「妳是怎樣?自己命都不要,搞什麼?」 「妳懂什麼,沒有急救,妳還會活著嗎?」 「我是妳女兒,我說了算,誰敢不急救妳,妳告訴我、告訴我啊!」劈哩啪啦說完,還轉頭對醫護人員拋下一句:「你們誰不急救我媽,我就告誰!」 女兒失控的情緒,引起急救室騷動,婆婆氣到只能用她無力的手指顫抖指向女兒。

護理師馬上分成兩組人馬,一組安撫女兒的情緒,一組安慰婆婆,並把情緒激動的女兒拉出去,請志工協助安撫。 婆婆很快進入急診醫療常規,再次打藥鎮定和插呼吸管、胃管、尿管。隨著血壓下降,接下來又置入動脈導管、中央靜脈導管等。 我再度看到婆婆時,她「被完成」了所有的插管程序。對癌末病患做那麼多處置,急診醫師擔心我有意見,反覆強調有和病患本人談過,病患本身不願,但女兒暴怒堅持救到底。

我其實很能諒解急診醫師,因為若沒做,女兒肯定會告他。 婆婆早已陷入深度昏迷,再怎麼拍打她也毫無反應,也排不出尿了;血壓在3種升壓劑、強心劑使用下,依舊上不來,大腿兩側出現嚴重休克才會有的網狀紋路,鼻胃管正流血、全身逐漸出現紫斑。

善終,才是對抗死亡最大的勝利

就在這種天人交戰的時刻,急診醫師問道:「主任,要進入撤離維生系統程序嗎?」 我搖搖頭,只有急召她所有家人開家庭會議。我誠懇告知現況,未料女兒情緒似乎未穩定下來:「我才把媽媽送來急救,就說她沒救了,你們這些醫生,有沒有急救不當?這是什麼醫院!」 儘管我心想:不急救,妳要告醫護人員;急救不成,又說大家急救不當;不論怎麼樣,都是在傷害醫護專業的心。

此刻我也只能等家屬度過情緒風暴,並試著讓女兒看看媽媽辛苦的樣子。 當她看到媽媽發紫的身體時,才心生愧疚、跪在床邊:「媽……對不起,我不知急救後會讓妳七孔流血……」 我把女兒拉起,眼前婆婆已快量不到血壓了,趁女兒有懺悔之心便問:「媽媽想回家休息,因為病得太重、太累了,妳愛她,就陪著媽媽回家好嗎?」

終於,所有家人能接受事實,醫療團隊協助婆婆完成返家的所有程序。 臨床上有太多家屬拒絕死亡的案例,尤其是被強迫的急救,痛苦的是病患本人。若思及56年前婆婆誕下女兒的喜悅,對照56年後,自己臨終前女兒對著自己失控飆罵、被迫急救,於當事人又是情何以堪?於醫護人員,又多麼無奈,用「維生」來「危生」。

原文: 

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05/4753787?fbclid=IwAR3l3rytIdhQ2Zin7UjvtYvvvJpuXTTDQ2bHHu9P9c4mZm-GXG2iUSNQ37Q

Featured Post

1400病人獲「在家離世」服務

家屬林小姐指,父親每次進入醫院,也會感到不安及焦慮,而且因為疫情期間,醫院欠缺足夠照顧員長期照顧父親,所以與聖雅各福群會的團隊及家人商討後,決定父親以「家中離世」的形式完成生命最後階段。

對於「在家離世」與醫院離世的最大區別,她說在家中可以長間陪伴親人,不如醫院那般有限制病人探望的時間,「可以直至陪伴至父親離開」;而且在家中可以播放父親喜愛的音樂、燃點有香味的香薰及有和煦的陽光照射在父親的身上,讓父親離世前可以在一個又溫暖又舒適的環境度過剩餘的時間。

為避父親離世後為被警方當作「屍體發現案」,而被送往公眾殮房及等待解剖,在父親即將離世前,聖雅各福群會安排醫生到場簽發「死因醫學證明」及「醫學證明書」,林小姐認為這是一個欠尊嚴的對待。她形容送別父親就像「送機」一樣,親人一起站在父親的旁邊,一同道別,與他走完人生最重要的一個里程碑。

原文: 

https://www.singtao.ca/4456747/2020-08-31/post-

1400%e7%97%85%e4%ba%ba%e7%8d%b2%e3%80%8c%e5%9c%a8%e5%ae%b6%e9%9b%a2%e4%b8%96%e3%80%8d%e6%9c%8d%e5%8b%99/

Featured Post

養生宅失敗了?專家:不想買也買不起

記者陳韋帆/台北報導

台灣65歲以上人口已逾330萬人,但養生宅為何無法興盛?景文物業管理機構董事長郭紀子表示,台灣高齡社會來臨,養生宅需求確實上升,但實際上台灣人想「在家終老」的觀念根深蒂固,加上缺乏規畫經驗,施行上有相當難度。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資料,台灣在2018年就已邁入65歲以上老人超過14%的「高齡社會」,以當時的2378萬人口推算,就已超過330萬人,且預計在2026年將超過20%,達到「超高齡社會」標準。

郭紀子指出,「養生宅」(老人住宅),市場上目前共有「賣、租」兩大類,銷售的養生宅目前已有許多案例,主打針對高端族群,聽起來雖然美好,不過這些個案似乎還在試驗階段或者是銷售噱頭,是否會成為長者的入居新選擇,還需要再多加觀察。

「包月租屋類型的養生宅」則面臨「傳統觀念」、「錢」、「經驗不足」等問題。郭紀子解釋,台灣人認為「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多數長者傾向居家安養、在宅老化,能在熟悉的家裡終老,是許多人理想的老後生活,對於「養生宅」一詞仍相當抗拒。

此外,「養生宅」雖然提供24小時的包月租屋,但很現實的問題就是錢。伴隨租賃模式的是長期而又昂貴的保證金,以及每個月的管理費、生活費、服務費等等,容易讓許多銀髮長者望而卻步。

郭紀子說,即使政府與民間已嗅到「養生宅」趨勢,但營運模式與傳統的快速銷售策略大不同,擔憂資金回收遙遙無期;此外,經營、長者照護、管理,多種專業開發商多數缺乏經驗,最終多數人都望之卻步。

原文:

https://tw.news.yahoo.com/%E9%A4%8A%E7%94%9F%E5%AE%85%E5%A4%B1%E6%95%97%E4%BA%86-%E5%B0%88%E5%AE%B6-

%E4%B8%8D%E6%83%B3%E8%B2%B7%E4%B9%9F%E8%B2%B7%E4%B8%8D%E8%B5%B7-113519205.html

Featured Post

退休醫生回憶沙士 心痛老人孤獨面對死亡 退休後最錯無做呢樣嘢

香港爆發新冠肺炎第三波疫情,今次連老人院都爆發疫情。葛量洪醫院紓緩醫學部榮譽顧問醫生沈茂光回憶,當年沙士期間,許多末期病人患上肺炎,以為是沙士被隔離,最後在沒有人探望、沒有人安慰下離去。「有幾十個這樣的病人孤獨地去世了,到今天我也覺得難以接受。」

長者未能見家人最後一面

今年64歲沈茂光醫生表示,2003年發生沙士的時候,「那時候沒有快速測試,只是用傳統抽血驗冠狀病毒抗體,兩周後再抽血如果抗體升4倍,就表示中了沙士。」但那時候末期病人許多時都有肺炎現象,一有肺炎就會被隔離,那時候無論家人、醫生、護士都不會隨便進入隔離病房安慰病人。

「當時我在南朗醫院工作,每日都有一、兩個末期病人送去隔離病房。家人只能和病人講電話,而許多時候病人患上肺炎等不及檢測結果,一周後就過身了,最後很多證明不是沙士。」沈醫生指對末期病人來說,死亡前的時間是最珍貴的,有甚麼願望想達成,家人的多加陪伴也很重要,但因為沙士、因為肺炎要隔離,全部都不能做,結果缺乏家人、靈性上的支持,許多末期病人都孤獨地離開,沈醫生覺得很難接受,與紓緩醫學的概念完全相反。

退休致力推廣預設醫療指示

他退休後,致力幫香港老年學會,推廣長者簽署預設醫療指示(如不入醫院在安老院過身、不做心肺復甦、不插喉、不插胃喉餵食等)一樣,有些長者可能有猶豫不會簽的,或者家人愛錫父母反對,沈醫生也會尊重,而且不簽也是一個教育過程,讓長者知道可以選擇。「我自己也想不到這預設醫療指示,對長者來說那麼重要。很多長者簽完如釋重負,多謝醫生護士社工。雖然知道未必可以實行得到(因為未立法,救護員仍然會做心肺復甦),但已盡了自己責任。」

無買醫療保險是錯誤決定

退休首要是有樓可住,這方面沈醫生早已供完樓,之前還買了單位給父母居住,但最後竟然蝕了幾十萬元離場。「因為爸爸媽媽過身後,心情欠佳,所以就蝕讓,連我個仔都話,無見過人買樓會蝕,所以我們經常教病人家屬,喪親後不要立即做重要的決定,通常都會錯的。」

至於股票,沈醫生自言買甚麼蝕甚麼。「就好像買滙豐,由百幾蚊跌到現在只有幾十蚊。」但他有買銀行年金,供3年或5年,拿到99歲,他相信這些積蓄足夠養老。「其實錢不是愈多愈好,夠用就好,不然會成為錢的奴隸。我有和兩個銀行經理討論,但他們反對。」

若說到為退休籌謀,沈醫生最失策是無買醫療保險。「我在公立醫院工作,為何要幫襯私家醫院呢?這是我以前的想法,但始終waiting time太長,我有白內障也無理由打尖,所以都是要找私家醫生做手術。」

雖然已退休,但他仍然覺得香港的醫療水平,雖不像美國尖端,但無論公立或私家醫院,水平及設備已屬高班,對大部分人來說已足夠。「不是個個都需要尖端的醫療,而且如果公立醫院服務不好,那窮人怎辦呢?所以我們努力做到有足夠的水平。」

原文: 

https://wealth.hket.com/article/2700355/%E9%80%80%E4%BC%91%E9%86%AB%E7%94%9F%E5%9B%9E%E6%86%B6%E6%B2%99%E5%A3%AB%20%

20%20%E5%BF%83%E7%97%9B%E8%80%81%E4%BA%BA%E5%AD%A4%E7%8D%A8%E9%9D%A2%E5%B0%8D%E6%AD%BB%E4%BA%A1%20%20%20

%20%E9%80%80%E4%BC%91%E5%BE%8C%E6%9C%80%E9%8C%AF%E7%84%A1%E5%81%9A%E5%91%A2%E6%A8%A3%E5%98%A2?fbclid=IwAR13F_

KoUvCo_EJxPvqcGt_SP6YkMxvRU-eZapxIXzNlYnrzx73Pw-DvBco

Featured Post

伊利沙伯醫院7旬翁探病妻被阻 發難打傷2名女護士

油麻地伊利沙伯醫院發生襲擊案。今午(8日)12時44分,一名姓袁(70歲)男子,疑趁病人開門進出病房時,他偷偷闖入病房擬探望住院的妻子,走至走廊被女護士發現,即時被阻止,雙方發生爭執。期間,有人情緒激動發難施襲,2名分別姓梁(25歲)及姓張(26歲)女護士受傷,報稱面及手部痛楚,需要到急症室睇醫生。醫院保安員報警,警員到場經初步調查後,以涉嫌普通襲擊拘捕袁,並將他帶署調查。

受疫情影響,醫管局自今年1月25日啟動「緊急應變級別」,為配合有關感染控制措施,公立醫院一直全面暫停探訪安排,而部分非急症醫院,於6月17日實施特別探訪安排,容許病人家屬預約登記探訪。

伊利沙伯醫院發言人表示,醫院一個內科病房中午發生一宗懷疑襲擊醫護人員事件,2名護士受傷,院方已即時報警求助,醫院一直關注事件,重申反對任何形式的暴力行為。醫院已向受傷的職員提供所需協助,並全力協助警方調查。

受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影響,醫院管理局現已實施緊急應變級別措施,並需暫停病房探訪安排,假如病人有臨床原因會作個別恩恤考慮,希望公眾體諒。醫院會繼續與病人及其他家屬保持溝通,並為所有病人提供適切治療。

原文: 

https://hk.on.cc/hk/bkn/cnt/news/20200708/bkn-20200708130940555-0708_00822_001.html

Featured Post

以家為本 認知障礙評估及支援計劃

贊助:香港公益金

本計劃旨在提升社區人士關注 / 認識認知障礙症及可改變的風險因素;及早識別認知障礙症及轉介;支援認知障礙症長者及其照顧者,延緩患者認知退化及減輕照顧者壓力。

計劃服務形式
認知障礙評估服務、照顧策劃服務、照顧者訓練、照顧者互助小組、快速檢測、社區教育、關懷專線

認知障礙評估服務:由受過專業訓練的認知障礙症照顧策劃師或相關訓練人員,通過國際認可工具為有認知障礙症徵狀人士進行詳細評估,促進及早介入。

服務內容
●專業評估(一次)
●評估報告
●與長者/照顧者講解評估結果
●資源介紹或轉介(如需要)

服務對象
●65歲或以上;
●未被醫生診斷為患上認知障礙症的人士;及
●出現認知障礙症早期徵狀的人士。
 * 領取綜援及長者生活津貼人士優先,詳情請向本會查詢
 * 照顧者需陪同出席

認知障礙照顧策劃服務:由認知障礙症照顧策劃師或相關訓練人員全面評估照顧者需要,協助照顧者訂立目標及有系統地面對照顧上挑戰。

服務內容
●認識認知障礙症、適應轉變、察覺危機、環境安排、病徵處理、認知訓練、長遠照護、情緒支援、壓力處理及社區資源介紹

服務對象
●認知障礙症患者的照顧者
●領取綜援及長者生活津貼人士優先,詳情請向本會查詢

認知障礙照顧者訓練: 共6節,由認知障礙症照顧策劃師或相關訓練人員帶領,提昇照顧者能力及減輕壓力。

服務對象
●認知障礙症患者的照顧者

認知障礙照顧者互助小組: 約2個月一次

服務內容
●情緒支援
●照顧技巧分享

服務對象
●認知障礙症患者的照顧者

認知障礙快速檢測:由受訓義工外展接觸長者,檢測長者有否認知障礙症徵狀,鼓勵有需要長者接受認知障礙症評估。

服務對象
65歲或以上人士

認知障礙關懷專線 2793 2215 : 由受訓義工接聽有關認知障礙症的服務查詢,提供情緒支援及協助活動報名。

認知障礙社區教育
●外展街站
●教育活動
●腦友達人

查詢及聯絡
電話:2793 2115
順安服務中心

原文: dasp_leaflet.pdf

Featured Post

當我被約束二小時之後,我覺得我「不是人」......談談約束會帶來的身心壓力

「不是人」、「生不如死」是我在手腳被約束起來二個小時後,腦中出現的字句。

5月份參加了自立支援研習營,其中最重要的重頭戲是「約束體驗」。中午吃完飯後,老師發給每個學員一個眼罩、一雙免洗襪子。在我們還沒有意會過來的時候,老師說:「大家選一個位置坐好,扶手椅、地墊、床……都可以。然後把眼罩戴上,襪子套在手上。」

我動作有點慢,正當所有同學都幾乎已經選好位置,或坐或躺的時候,我還在張望不知道要選哪裡。餘光一瞄,發現教室中央的病床沒人選。「躺床不是最舒服嗎?賺到了。」我想。於是就很自在地躺到床上,戴上眼罩,手上套上襪子。

沒想到老師走過來,嘆了口氣:「朱醫師你選床喔,唉,等等你就知道了。」

戴上眼罩什麼都看不見,我聽到透明膠帶不停被撕開的聲音,那聲音離我愈來愈近,有點緊張。終於,老師來到我的床邊,用透明膠帶把我的雙腳交纏綁在一起。雙手戴上醫院常見的乒乓球手套,分別綁在左右的床欄上。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整間教室靜悄悄,我動彈不得,就這樣很彆扭的躺在那裏。

恐怖的約束體驗

前10分鐘感覺挺輕鬆的,我還在想著晚餐要吃什麼。但是慢慢發現,愈來愈不舒服。首先是熱、好熱。因為不能動,所以背部與床接觸的地方無法散熱,這股熱氣傳到全身,愈來愈燥熱,身體就很想扭動,卻無法移動半分。沒多久,全身都汗濕了。過了半小時,開始出現手腳麻木的症狀,因為幾乎都維持同一個固定姿勢不動,不麻才怪呢。再來,因為整個身體平貼在床上無法彎曲,胃、腰、屁股都很痛,那時我才明白,為什麼老師對我嘆了一口氣。因為不能動,身體各處的感官都變得敏銳。「口好渴」的感覺大約在40分鐘後出現,但是也沒辦法去拿水,很痛苦。平時明明一二個小時不喝水也不會覺得怎樣,為什麼現在變得這麼難受呢?除了身體上的不舒服,心理的煎熬更難以克服。「不知道還有多久才會結束」的恐怖感覺會一直襲來,只能祈禱趕快結束。不知過了多久,開始聽到一點聲音,心中出現興奮的感覺:「哈,要結束了吧。」但我錯了,老師開始用收音機,很大聲的播放「佛經」、「神父佈道」、「老歌」。我平常很喜歡聽音樂,也不排斥聽不同的音樂類型。但是以當時眼睛看不到,聽覺很敏銳的狀態下來說,那些不習慣又大聲的音樂簡直是魔音穿腦「快關掉!」我想說卻也說不出口,因為我知道,那就是照顧現場真實的樣貌。我想起前幾年去探訪家中的一個因為中風而長期住在護理之家的長輩,電梯門一打開,聽見護理站的姊姊們用收音機把音樂開得好大聲,正在聽流行音樂頻道。走到長輩床邊,照顧長輩的外籍看護也正在用手機聽印尼音樂……我忽然很可以體會那個長輩的感受,應該也是覺得,魔音穿腦。

我們永遠不會問他們,「你想聽什麼?」、「會太吵嗎?」理由很簡單,因為他們無法回答,於是就只能接受我們給他們的。

不知又過了多久,感覺到自己的意志愈來愈消沉,自己快不見了甚至有一種昏昏欲睡的感覺。這時候,工作人員會時不時地撞一下你的床,會突然把我嚇醒,很可怕。最可怕的是,我不知道下一次他什麼時候又會撞到我的床。我開始覺得歉疚,因為自己有時去查房的時候,也會因為走很快,不小心撞到某個病人的床。「阿真抱歉」、「應該還好吧」、「撞到一下下而已」可能是那時自己給自己的藉口。

老師們開始「不小心」把筷子、鍋子掉到地上,發出很大的聲音,也令人很不舒服。「搞什麼東西,你不要這樣不小心拉!」「我又不是故意的,它就掉了阿!」老師們很大聲地說話、吵架,那樣不安的氣氛加深了我的痛苦。更絕的是,老師們開始把水滴在耳朵旁邊、脖子上,小水滴慢慢流下來……好癢,可是又沒辦法抓。我全身扭動,這簡直是酷刑。

「應該已經二個多小時了……快結束了吧」正當我的意志已經慢慢要被擊潰的時候,老師們卻還沒結束,走過來很溫柔的說:「不要著涼了,感冒的話我們會被你兒子念耶,來,被子要蓋好喔。」我已經很熱了,老師又把厚厚的被子蓋在身上,然後,把冷氣關掉……

「生不如死」是那時唯一的想法。

終於,課程結束了。老師把我的手腳鬆開,露出一點「不好意思」的笑容。儘管身體輕鬆了,我的心情卻開心不起來。我想到我年輕時照顧過的病人,他們有沒有被約束過?我有很認真地看待給他們的約束嗎?我有用盡一切努力讓他們不要被約束嗎?

我想起已經去世的父親,他在生病的過程中有被約束過嗎……

一直到下課,我還在想這些事情。

被約束的阿嬤

「約束」這件事情非常常見,無論是在急性醫療或長期照顧中。過了幾個禮拜,我去看一個安寧會診。77歲阿嬤,以前有中風,乳癌末期。這幾個月身體愈來愈差,愈來愈吃不下,常常嗆咳,所以這次又有吸入性肺炎。家人決定要幫媽媽放鼻胃管,先補充營養。

外籍看護和女兒在床邊陪伴。我去看的時候,阿嬤剛被放了鼻胃管,應該是因為意識不是很清楚,她會不自主地去拔管子。於是雙手被上了兵乓球手套,分別綁在二邊的床欄上。

我問阿嬤:「還好嗎?」阿嬤就開始哭。一直哭。女兒有點手足無措。

「很難受喔?」我對阿嬤說。

阿嬤邊哭,斷斷續續地說:「把管子拿掉,好不好?」說著,就試圖用手去摸管子,但是她做不到,兵乓球手套忠實地發揮著它的作用。

我看著那雙綠色的手套,跟幾周前我戴的手套長得一模一樣,只有顏色不同,我想起我當時的感受。於是跟阿嬤說:「阿嬤,那我們把手套拿掉,好不好?」阿嬤突然猛點頭。我轉頭對外籍看護說:「妳在旁邊的時候,可以幫忙看著阿嬤,讓她不要拔管子,就不用戴手套了。如果妳真的有事要離開,再把手套暫時戴起來。阿嬤睡覺的時候,也不用戴。」看護點點頭。

我站在床邊,將手套一個一個鬆開,阿嬤的哭聲暫停下來。

那天下班的時候,天氣放晴了,我回想起醫學院的訓練。在學校的時候,我們學過化學性約束,也就是如何使用藥物讓病人鎮靜睡著,可以配合我們的治療。我們也學過物理性約束,學習何時應該要上手套,把病人四肢綁起來的各種方法,各種道具。但是卻沒有一門課,教我們如何把病人的約束解開,把手套脫掉。老實說,在床邊脫掉病人的手套,看起來實在不像是一個醫師會做的事。

但是那天下班離開醫院的時候,我覺得我離心中的那個醫師,又近了一點點。

(作者為老年醫學、安寧緩和專科醫師)

原文: 

http://www.weiminchu.com/2020/06/blog-post.html?fbclid=IwAR3he9jN4AV6jGlsL-PKhENxYa9sVfOeDPxNeq9EUaUQIgo_YBz_ro4lBDg

Featured Post

醫療費花逾15億 家居設護理團隊

【本報訊】賭王何鴻燊在二○○九年七月在四太梁安琪家中跌倒入院後,因各種身體健康問題,常出入醫院治療及休養,至今十一年來醫療費用耗資逾十五億港元,單是今年一月入住養和醫院深切治療部至今,醫藥費已花費三億港元!有指天文數字的醫療費,是由何鴻燊自付。

高薪聘ICU護士長

為賭王的健康着想,以及有更全面的照顧,除了賭王入住的都是頂級病房外,即使返家休息,都有具豐富專業經驗、由至少七人包括護士及物理治療師等組成的護理隊伍,廿四小時貼身照顧。何家高薪聘請的護理人員,需要有五年以上的看護資歷,當中更有是深切治療部的護士長,除了有專業資歷外,家庭背景也是考慮聘用的條件之一,如已婚或有子女最適合。至於賭王休養的居所,也要配備相關醫療設備,以配合平日護理工作,添置設備花費至少二千萬港元。

原文:

https://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200526/mobile/odn-20200526-0526_00176_003.html

Featured Post